在很多古代言情小说上,大多数会描写苗疆人擅长下蛊……也有很多网友粉丝私聊打听巫蛊之术。他们很相信“传说”中的苗疆巫蛊之术,要么就是喜欢某人不敢表白或者表白了被拒绝,或者感情破裂分手或者离婚了,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下蛊上,通过“下情蛊”挽回对方的心。有时候真是可悲可叹又可怜,苗族单身,失恋,离婚的一大堆。苗族自己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哪里来的什么情蛊。记得有一年,文山州某书记公开在公共场合侮辱苗族同胞会下蛊,引起了全国各地广大苗族同胞的愤怒。也有人会说: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如果苗族没有蛊术那怎么会传得这么广。实际上这个本来就是个误会,由很多偶然性造成的误会,既有苗族自身的原因,也有历史积压的原因。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苗族真可以下蛊吗(苗族到底会不会巫蛊)(1)



首先:苗族自身的原因

苗族普遍信鬼尚巫,虽然苗族医学也出现很早。但是仍然处于巫医不分的状态,即使是现在某人生了病既要去医院看病还得找巫师驱鬼,两者并行不悖。甚至在缺医少药或者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把所有的疾病痛苦寄托在巫术上,巫术为主,医术为辅,一些大病小灾都能与鬼神扯上关系,大到致人死亡的疾病,小到吃鱼吃肉卡住喉管都会认为鬼怪作祟。如清代徐家干在《苗疆闻见录》说:其俗信鬼尚巫,有病不问医药。辄延巫宰牛馕之,多费不惜也。 而且苗族对疾病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比如“yins bad nios”指的是触犯了某地鬼神。“yins niangk”就是我们熟知的被下蛊。“dal dlux”指受到了惊吓掉了魂魄,所以才会生病。这种迷信的心理来源于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医药卫生的普及率低下,而且到底是招来什么鬼怪也没有什么标准,或是凭主观感觉,或是请巫师查看,蛊术只是作为传播疾病,散布灾祸的手段之一,实际上并不常见到,而且讳莫如深。这种迷信的心理往往被人心所利用,成为打击仇人或者压迫歧视弱者的工具。在苗区,凡是被指控为下蛊的人大多是无依无靠或者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弱势群体,一旦背负这个名声这个人那就很悲催了,不但自己很惨,子孙后代也抬不起头。所以断然不会有人说自己会下蛊,如今在淘宝上还有“蛊”出售,这是没把苗族文化研究透的结果。而且从人的心理来说,弱者之所以弱就是经常被强者欺负。比如汉族相对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内部的少数民族,弱的一方为了自我保护自己也只能默认会下蛊的名声,免得被强者欺负。这个在清末英国传教士克拉克在所著《在中国西南民族部落中》记载了:苗人既痛恨下蛊的人,又害怕下蛊的人,不敢轻易招惹他们。弱者顶住这个名声恰好保护了自己。

苗族真可以下蛊吗(苗族到底会不会巫蛊)(2)


苗族巫师

其次:苗族背负的历史包袱

前面我们说了,什么迷信,什么巫医不分,什么跳大神之类汉族或者其他民族都有。为什么偏偏苗族有下蛊,其他民族则很少听说。其实是现代的苗族被古代的“苗”这个标签坑惨了。古代华夏族心目中四方有四夷,中间是华夏。东夷,西狄,北胡,南蛮。所以古代中国的边界非常含糊不清,他并不讲军事控制,也不讲血统来源,而是以文化的亲疏定中国的边界在哪里,换句话说:不管你是什么血统来源,只要文化认同并接受华夏的衣冠服饰你就是中国人,反之亦然。明清以后中央王朝势力进入云贵,特别是清代中期改土归流,大量的汉族移民涌入西南与少数民族杂居,当地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夷多汉少”变成了“汉多夷少”。“苗”成了对南方非汉族群体的统称。在文化差异和政治话语权悬殊的情况下,下蛊这种接近于神话和异域技能就被掌握话语权的汉族加到“苗”的头上。这里的“苗”成了弱者,“苗”里面的更弱者又被强势的一方强加到别人身上。比如在广西桂北山区,汉族说苗族会下蛊,苗族又说瑶族会下蛊,瑶族内部又说本民族的弱势群体会下蛊,形成了层层的互黑。下蛊,赶尸这种神秘文化和异族风情的象征大量进入小说家的笔中。即使是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把少数民族神秘化了,并不是有多么神秘,而是相互不了解而已。像《百苗图》这种插画书之所以火了几百年,摹本众多,就是向中原的华夏族打开了一个猎奇的窗口。而“苗”自然也成了与华夏族对立的“蛮族”,在湘西,“苗脸苗相”表示相貌丑陋,“苗碗苗筷”表示饭菜粗糙,总之就是汉文化主导下对少数民族歧视的贬义词。古代的少数民族为了摆脱“苗”的称呼而不断抗争,如侗族在古代被称为“峒家苗”或者“峒苗”《黔南职方纪略》一书中的卷六·天柱县条中则记录了如下事例:“县属地方比连清江厅属之柳霁、南洞一带,苗寨所辖,悉系剃发峒苗,语言、服饰与汉民无异,并无蓄发苗人掺杂其间。康熙间,县内童生入学,额取之外,尚有苗生三名,因峒苗耻居苗类,不愿有苗生名目,已经前县详情裁汰”这里说的是古代在科举考试的时候为了对“苗人”特殊照顾,可以另外录取3人的苗生名额。峒苗因为“耻居苗类”不愿意被别人说成“苗”而自愿放弃这种所谓民族优惠政策。可见非常忌讳自己是“苗”的身份,布依族也有这种情况,布依族古称“仲苗”或者“仲家苗”《黔南识略·卷一·贵阳府》云:“大率仲家……于今久被声教,渐习华风,有呼为苗者必动色,反唇以为诟厉”可见布依族也是非常忌讳自己被称为苗,叫自己为“苗”势必要低人一等,解放后各“苗”纷纷改名称成为现在的彝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而现在的苗族则继承了古代“苗”的称呼,使得解放前对苗的种种印象强加到现在苗族的身上。换句话说古代会下蛊的苗人指的是南方包括现在苗族在内的非汉族群体,而不单单指现在的苗族。因为苗族继承了这个称呼,所以这个黑锅由现在的苗族来背。现在“苗”这个称呼在苗族眼里都带有很强的歧视感,所以去苗族聚居区旅游千万不要随便称呼“苗子”“苗婆”“苗女”“苗人”之类的名词。最好称呼“苗族”“苗家”这样的中性词。

苗族真可以下蛊吗(苗族到底会不会巫蛊)(3)


下蛊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苗族下蛊经过小说家们的大肆渲染,特别是《苗疆蛊事》之类的小说火遍了网络。苗族自己也是百口莫辩,那么古代的文献中对苗族的下蛊之风有什么记载吗?令大家失望的是,包括《百苗图》《蛮书》《苗疆闻见录》《苗防备览》以及各地的地方志,对苗族的下蛊记载非常非常少。只在清代舒位的《黔苗竹枝词》中看到一条记载:“花苗居大定(今毕节)遵义,各属会必击铜鼓,饮酒注牛角中,好蓄蛊毒,夜黑而饮,于河有金光,一线谓之金蚕。每以杀人否,则反噬其主,故虽至戚,亦必毒之,以泄蛊怒也。人死则集亲友唱尸,侧曰闹尸葬瘗,以鸡子卜之,不破者为吉。

苗族葬礼——闹尸

这条记载都带有大量的小说成分,不足为信。如果这种东西真的存在,那一定是生化武器之类的高端玩意儿,用在战争上那岂不是天下无敌了。问题是历史上的对外苗族战争每次都是惨败而归,甚至差点灭族。如果真的把蛊术用于战争那么在汉文献中,特别是《苗疆闻见录》和《苗防备览》这两本书都是在镇压苗族起义后写的“防苗”攻略,里面对苗人的兵器,战法,风俗习惯等做了详细记载,唯独对下蛊没有只言片语。唯一找到相近的记录是清代镇远知府方显在所著《平苗纪略》写道围剿剑河县凤党寨,苗巫对官兵毫无抵抗力的记载:........刘成龙由左路进,守路贼苗不虞官兵之猝至也。方奉鬼师鸣铮跳鬼,我兵枪击鬼师,立毙。余众溃逃。...........我兵强弩其发,枪毙甚众,乘势追击,直抵鸡呼党寨。寨苗出队拒敌,督兵冲击。贼漫山崩溃,中枪著炮,被创刀带箭跳崖滚箐死者无算。可见这玩意用来抹黑别人名声还可以,用在真刀实枪的战争就算了。既不可能用来害人,也不可能挽回情人的心。

苗族真可以下蛊吗(苗族到底会不会巫蛊)(4)


苗族真可以下蛊吗(苗族到底会不会巫蛊)(5)


苗族真可以下蛊吗(苗族到底会不会巫蛊)(6)


苗族真可以下蛊吗(苗族到底会不会巫蛊)(7)


苗族真可以下蛊吗(苗族到底会不会巫蛊)(8)


苗族真可以下蛊吗(苗族到底会不会巫蛊)(9)


苗族真可以下蛊吗(苗族到底会不会巫蛊)(10)


苗族真可以下蛊吗(苗族到底会不会巫蛊)(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