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知识点(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窃读记重点知识解读)(1)

同学们,你们读过《城南旧事》这本书吗?它的作者就是台湾女作者林海音。林海音小时候家境贫寒,却酷爱读书,她是怎样读完了一本又一本梦寐以求的书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听听她的读书故事。

一、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二、生词学习

窃[qiè](盗窃) 炒[chǎo](炒菜) 锅[guō](锅炉) 踮[diǎn](踮脚)

哟[yō](哎哟) 饿[è](饥饿) 惧[jù](惧怕) 充[chōng](充满)

檐[yán](屋檐) 皱[zhòu](皱纹) 碗[wǎn](碗筷) 酸[suān](酸味)

撑[chēng](撑起) 柜(书柜)[guì]

三、词语解释

四平八稳:①非常平稳;②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③形容做事只求稳妥,不出差错,缺乏进取精神。

羞惭:感到羞耻和惭愧。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难堪:①难以忍受。②难为情。

威风凛凛: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煞,极、很。

枉然:得不到任何收获,徒然。

贪婪:文中形容“我”渴求知识而不知道满足。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白日梦:比喻幻想根本不能实现。

四、整体感知,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8段)叙述在紧邻“三阳春”的那家书店“窃读”的经历。

第二部分(9—14段)补叙“窃读”的起因以及经验。

第三部分(15—29段)叙述在另一家书店“窃读”过程中受到的关爱和支持。

五、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边默读课文边勾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句子,并且加以体会。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答:“踮”“挨蹭”“钻”“挤”,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体现出“我”十分急切的心情。我们从中也感受到“我”对读书的热爱。

2、“窃读”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请在文中找到原句。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哄赶,这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3、从本文中你感受到“我”是怎样一个学生?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的。

答:“我”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却因为生活的贫穷而买不起书,只能无可奈何地到书店里“窃读”。

4、从下面句子中感受老板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粗暴、冷酷、唯利是图

5、从下面句子中感受店员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和蔼、体谅人;懂得关爱

6、文章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书店老板”和“店员”这两个人?

答:书店老板的冷漠粗暴与店员的和蔼可亲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窃读”过程中受到关爱对“我”的影响之大,使“我”领悟了“爱”的真谛,感情经历了一个从“仇恨”到“爱”的过程,最终懂得了人“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7、如何理解“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答:“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的人。人的成长需要物质食粮——吃饭;还需要精神食粮——读书;更需要社会关怀——人与人之间的爱。

六、主要内容

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作者综合运用了细致入微的动作、自语式的独白等描写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动人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