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市文旅局委托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启动李鸿章祠堂保护与展示项目,在考古勘探中,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处荷花池遗址。荷花池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经过文物和建筑专家不断论证,项目团队精细化施工,终于让荷花池遗址再现真容。
【为遗址量身定制“池中钢盆” 残壁犹在 荷香犹存】
位于南京四条巷77号的李鸿章祠堂,始建于1901年,南北长144米、东西宽58米,占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建筑群原貌分东西两路,东路为祠门、御碑、东西厢房、享殿以及寝殿;西路为祠堂配套建筑和花园。其中,李公祠西路的荷花池遗址经过两年多的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如今真容再现。这处遗址是2018年工作人员在考古勘探中偶然发现的。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沈旸说:“这块地清出来之后就开始挖了,之后就出现了一个5开间的房子基址和这么一个形状比较特别的,类似于池塘的这样一个存在。当时只有这些砌的石块了,池壁下面支撑台基的一些木桩子。”
这处考古新发现,让文物和建筑专家们惊喜不已,整个池塘深一米多,形状如荷花花瓣组合而成。除了池壁有少量砖块脱落,池底及建筑基址的土层基本完好。专家通过查找历史资料,对比老照片,初步推断该荷花池在1929年之后建成,后来被填埋,被其他建筑所覆盖。
虽然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但是如何稳定地下水,同时防止雨水、地表水侵蚀荷花池,成为遗址保护中最大的难题:“用了一个应该说比较巧的办法,就是植入了一个钢盆,地下水、雨水,包括地表水的渗透和流入,又怎么去把它给输出去,有很多细节上的设计。因为有了一个自己循环的钢盆的系统,又可以解决防水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渗水的问题。”
【人在池中游 历史遗址活化利用后变身网红打卡地】
李公祠荷花池遗址安装上了量身定制的钢盆,盆里重新种上了荷花,围绕荷花池还设置了蜿蜒的栈道,给了我们打卡历史遗址的一种全新体验。
南京李公祠荷花池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可以走进遗址,触摸历史。在荷花池的池底,通过“池中钢盆”巧妙的设计,就复原了荷花池当年的盛景。此外,像池壁、木桩、原来建筑的基柱等等,都在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沈旸说:“现在李公祠有一个可以下到水池里的地方,可以感受到岁月的积淀,同时还因为是一个多样的体验,把你带到了遗址的身边,而不是把这个东西束之高阁、离得很远,能够让大家有更多的体验性和这种吸引度的话,我觉得是一种更好的保护遗产的方式。”
南京市文旅局文物保护处三级调研员张国祥说:“这里主要是为了保留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一些文物建筑和遗址,首先是保护好,第二个就是活化利用,肯定是要对市民开放的,让市民可以更好地贴近感受遗址。”
历经百年岁月变迁,李公祠的面貌不断发生着变化。文物部门秉持“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李公祠清代建筑、民国时期的荷花池、军医署加以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不仅丰富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范围,也让悠久的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未来,李公祠将与明故宫、总统府、江宁织造博物馆等遗迹连成一线,成为古都南京又一处文化打卡地!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黎明、颜斌报道)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