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商朝时期,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们创造出了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度。井田制的出现,极大的维护了商朝统治,后来,西周建立后,继续使用了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度。在井田制存在的1000多年中,它极大的维护了统治和国家的统一,为我国早期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是因为,在华夏文明的初期,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确立了围绕与贵族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土地公社制度,极大的防止了百姓的流动,长期的确保我国早期社会的统一和稳定发展。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吗(井田制真是奴隶制吗)(1)

孔子在《礼记.⼤同篇》描绘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治世蓝图,构建了东亚大陆的共同社会理想。儒家人士非常怀恋三代之治,他们认为夏、商、周是中国治理得最好的三个典范朝代。“三代”之时的帝王的道德人品和治国态度(不包括夏桀、商纣、周幽王三个末帝和其他个别昏庸君王)乃是后世帝王的楷模,尤其夏禹、商汤、周文王被尊为“三王”;“三代”的政治形式是最有利于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儒生歌颂这个大一统的社会理想贯穿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就是从“三代”的价值内核看,天子臣民还是一种家国关系,天下百姓是皇帝的子民。学术界对于商周时期社会性质认识有过一场激烈的讨论,商周一般被认为是奴隶社会。既然奴隶社会是残酷的私有制,那财产制度也是私有制。但我认为井田制的性质是基于宗法血缘关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相互依存。通过实行井田制,井田制下的土地不许买卖,只得依据宗法关系进行继承耕种。耕种井田制土地下的庶民,奴隶,以及土地资源统统归周天子和贵族阶级所有,更不允许人口随意流动。人身的依附关系十分牢固,十分便于统治者的控制,因此可以确保政权的长期稳定。井田,就是将土地纵横两道大致分为九块,中心一块为公田,其余八块为私田,公田的收入所得要全部上缴领主,私田的一部分收入也要上缴。

井田是经过精心整理的良田,按正南北和正东西的方向,有纵横交错的大小道路和灌溉沟渠,整治成十分方正的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犹如一个“井”字。一井约415英亩作为一个耕作单位,由领主占有的公田占这个耕作单位全部耕地的九分之一,位居中央。由庶民获得的份地则占九分之八,围绕在公地四周,称为私田。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吗(井田制真是奴隶制吗)(2)

这些土地的收入虽然是一部分归领主一部分归耕者,但归根结底这些土地并不是地方领主所有的,土地讲究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此,才有“田里不鬻”的规矩,土地不能买卖,他们的主人是周天子,诸侯和耕种者都只是享有使用权而已。

但道随时移,看起来很美好的井田制也有走向崩溃的一天,在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等等耕作工具的使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导致了两个变化,一是不需要一大帮子人集体耕作,二是出现了劳动力的多余,劳动力出现富裕的情况,自然会自发的开垦荒地,荒地的开垦非常复杂。开垦出的荒地归谁所有?需要给领主上缴收入吗?可以买卖吗?所以井田制逐渐解体,新兴地主阶级产生。这一时期,荒野,以及诸侯国境之间的旷田,都逐渐得到垦辟。而井田却由于“民不肯尽力”反处于瘫痪状态,到处抛荒。与此相反,一些诸侯宗主(一般学界所说的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国民(一般所说奴隶)百姓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那时,统治阶级间争田夺土的事件甚至发生战争史不绝书,也就是“礼崩乐怀”,实际上是周天子与诸侯,百姓利益分配矛盾不断激化。周天子宰制土地和人民的局面越来越无法维持。所以商鞅“废井田,开纤陌”确实也是当时的大趋势。

西汉末年,王莽为了解决土地兼并而根据《周礼》采取了“王田制”的做法。王田制的意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莽试图将天下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然后进行重新分配,这种天真的做法其结果可想而知,三年之后,王莽的王田制就在地主的一片骂声中宣布废除。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吗(井田制真是奴隶制吗)(3)

井田制是我国早期基本土地制度,在儒家典籍里是集体劳动的其乐融融的人民公社场景。但在教科书里那个时期是奴隶社会。奴隶受到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儒家的歌颂可能更多是一种乌托邦,有理想化的凭空想象色彩。确实夏商周时期人民的自由度是很低的,生产的产出主要归宗主所有,依据宗法关系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同时学术界认为由于战争也确实存在奴隶现象,实际的井田制和周朝的统治不会像儒家描述的那么完美。但客观上井田制为我国早期社会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它虽是宗主于庶民之间近似于奴隶的人身依附社会关系的产物,但其中折射出的智慧结晶却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宗法血缘在凝聚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崇尚高度服从和忍耐的民族(从《白鹿原》还是可以看到宗法制度的压迫性)。后世王朝很有趣的时,一方面鼓励儒生歌颂上古井田制的完美,明建文帝还执意要恢复井田制。其他封建社会大多数时间里基本上还是允许土地买卖,实行土地私有制。并间或实行授田制,屯田制,均田制(孝文帝)等多种灵活的土地制度。土地兼并严重时期,大地主庄园经济也高度发展。这样,中国传统社会也呈现出治乱兴衰,土地兼并集中又到平均分散的历史周期律。从本质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具体的土地制度在不同的社会周期会有不同的情况,但大一统的家国意识还是主流思想。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吗(井田制真是奴隶制吗)(4)

所以,我倾向于不要简单否定井田制,应继续更深入的研究总结古代土地制度,客观分析井田制的特点和内涵具有现实意义。井田制是不是就是现在我们要努力恢复改造的高标准农田?是否高度促进了中国精耕细作农业文明的发展?毕竟客观上“三代”的政权确实要更加稳定,周代有八百年历史,所以笔者认为不能低估它曾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现代有经济学家研究认为,井田制下“公田”里的集体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里的集体生产劳动有相类似的一面,即集体生产劳动具有不易组织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低效率。从根本上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将必然瓦解。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会要求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成员对某些资源既拥有所有权又拥有经营权,同时使他们对某些资源投有所有权,他们只能以他们的劳动或劳动产品为代价来换取对那些资源的使用权。井田制的内在缺陷,使“公田”的经营效益低,且缺乏提高“公田”经济效益的经济动力(形成古代的公地悲剧)。 同时,由于紧紧附着于土地的庶民也没有人身自由,限制了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

因此,不管儒生历史的如何歌颂井田制的美化,一般认为这只是乌托邦的想象。千百年来儒者矢志不渝要恢复的井田制,从客观的态度看,应该是他们认为井田制农田生产产出高,利用土地约束了人的流动,流民少,人的道德水平高,因此,有利于社会治理。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吗(井田制真是奴隶制吗)(5)

春秋战国齐国都城临淄复原图

主张恢复井田制以孟子最为迫切。 我们经常说“守望相助”这个成语,就出自孟子。这是井田制的巨大的好处,概括言之,能够塑造和维护一个稳定而有情谊的共同体。所以,井田制不只是一种经济制度,还是一种社会制度,甚至可以说是一套生命的制度,有助于维护人与人之间稳定的有情谊的关系。这是孟子特别重视的一点。井田制解体后,不得不大力发展工商业,从而助长了人性趋利行为,流民和盗贼就多,社会就变得不安定,中国社会人口大规模流动、重组,城市化进程加速。春秋时代很少看到关于商业城市战国时期全国已有十几个比较发达的,越来越多被迫脱离土地,人处在离散状态。看到战国的纷乱,就可以理解孟子强烈主张复井田重建传统生活共同体的愿望。从古代的治乱循环看,儒者的观点不无道理,但社会总是滚滚向前,我们既要肯定井田制的优点,又要认识其解体也是历史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