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水浒传》是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读者们非常喜欢读的文学作品,书中的忠肝义胆、快意恩仇无不让我们感到酣畅淋漓。但对于任何一个水浒迷来说,水浒的后半部分可能是心中一个无法平复的“痛点”,读完后往往如鲠在喉,久久不能释怀,一是因为后半部分108将死的死、散的散,有种穷途末路的感觉,二是因为读不懂大好形势下宋江为何非要招安,葬送水泊梁山……

书中的宋江,平定方腊、功成名就后,被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因遭奸臣猜忌,被毒死于楚州任上。可以说宋江用兄弟们鲜血换来的功业最终成了“皇图霸业一场梦”,不仅落了个“只怕功名不到头”的结局,还搭上了卿卿性命。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可能结局比这还要惨。

真正历史上的宋江才能(历史上真实的宋江)(1)

正史中的宋江,为宋朝京东东路一小盗,宣和元年(1119年),聚众36人在梁山泊(梁山泺)起义,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这就是宋江起义的全过程,短短两年,规模、影响力远不及同时期的方腊起义,且被宋廷的一个知府(市长)就收拾了。

宋江在被俘后应该是接受了招安,因为同时期的李若水,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诗: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那么,宋江最终的结局如何呢?我们看几处有代表性的记载:

  1. 《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2.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二引《林泉野记》:“宣和三年,方腊反,(刘)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3. 《折可存墓志铭》:“宣和初元,王师伐夏,公有斩获绩,升 閤门宣赞舍人。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真正历史上的宋江才能(历史上真实的宋江)(2)

通过这几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张叔夜的确镇压了宋江,宋江也参与了平方腊之役,但为什么又会出现一个折可存平方腊之后平定宋江呢?

日本学者认为,这里是两个宋江,张叔夜和折可存镇压的是草寇宋江,镇压方腊的是宋将宋江。

我国学者认为,宋江是被迫降了张叔夜,后又举事,被折可存镇压。

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皆不可取,两个宋江过于荒谬;再次起义也说不过去,一来方腊已定,宋江功成,李若水“三十六人同拜爵”为证,为何在这个时候二次起义,二来宋江本是草寇,也没有改朝换代实力,既已封官,为何还要再举事。

真正历史上的宋江才能(历史上真实的宋江)(3)

所以,真相可能是这样:

宣和元年初,宋江起义,宣和二年方腊席卷东南。因宋江在京东东路活动,离东京汴梁近,故宋廷采取招抚结合手段,命张叔夜于宣和三年初收服了宋江,并将宋江部众送上了镇压方腊前线,一举两得。旋即宣和三年末方腊被镇压,宋军主力在回师途中,由大将折可存执行,借故灭了宋江……

这么一看,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宋江在随军灭方腊,凯旋而归,准备封妻荫子时,又被不信任他的朝廷剿灭,这种“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心情,是何等凄凉?何等绝望?

况且,宋史记载,南宋初年的宋将史斌、杨志、关胜;张横、解宝,均为原宋江部众。这么说,真实的宋江不仅承受了被朝廷抛弃之苦,还承受了兄弟背叛之痛。

………

真正历史上的宋江才能(历史上真实的宋江)(4)

真实的宋江,最终或许被杀,或许继续亡命天涯、隐于世间。但他的内心,肯定是绝望的,这份苦,绝非演义中的宋江可比。

因为演义中的那个宋江,至少曾受到了黄帝的信任,至少安安稳稳的做了几年官,至少有一群誓死不叛的兄弟………

(平阳九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