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572年7月5号),明穆宗朱载垕驾崩,虽然穆宗驾崩之前召集了高拱,并且以“以天下累高拱”,但随着穆宗驾崩,高拱的政治地位已经变得岌岌可危,明神宗继位之初,高拱就被扣上了“十岁孩童如何做人主”的大帽子,这种不良政治言论对于李太后和明神宗这对无所依靠的母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震慑和打击。

隆庆六年六月十六日,高拱就为这顶大帽子买单了,他收到了皇帝的圣旨,准确的说是张居正和李太后的旨意: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专。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这道圣旨宣示着红极一时的高拱的政治生涯结束。

《明史》记载: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骡车出宣武门。

随着高拱政治生涯的结束,幕后黑手张居正和冯保浮出了水面,善于放黑枪的张居正赢得了这场从嘉靖年间就开始的权力斗争,成为了这场游戏的终结者,但他并不算是最终受益者,因为在权力斗争中,并没有赢家,包括皇帝。

一代权臣的成长史(名臣如云的时代)(1)

明神宗朱翊钧

这场权力的游戏虽然由张居正收尾,但却不是因他而起。在嘉靖帝的统治下,权力斗争达到了白热化,但这些斗争在嘉靖帝看来,不过都是自己所看的表演项目而已,因为嘉靖帝认为,只有斗争才能让自己手中的权力更加稳固。

斗争的热身赛:张璁与夏言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为朱厚照生前没有子嗣,内阁首辅杨廷和便推举时年十四岁的朱厚熜继承皇位,杨廷和的小算盘很简单:十四岁的朱厚熜好控制。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位年仅十四岁的“未成年人”绝非常人。

嘉靖在继位之初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大礼仪之争”,简单来说,这件事是嘉靖能不能认自己亲爹的问题,嘉靖坚持追尊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帝,并且排序还在明武宗朱厚照之上,这就让武宗旧臣相当的不满了,他们以杨廷和为首,反对嘉靖的做法。面对压力,张璁站了出来,力挺皇帝,最终赢得了这场政治斗争,从此,张璁深受嘉靖信任。

一代权臣的成长史(名臣如云的时代)(2)

明世宗朱厚熜

夏言能得到皇帝的看重不仅仅是因为文章写的好,人长得帅,更是因为嘉靖想要以夏言来制约如日中天的张璁。

张璁在入主内阁后日渐跋扈,而夏言又仗着皇帝的撑腰对张璁也不服气,由此,张璁与夏言的梁子越结越大,实际上张璁与夏言的矛盾更多的是性格与做事方面的矛盾,这就是嘉靖的手段,利用个人矛盾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明史·张璁传》:“性狠愎、报复相寻、不护善类”。

从嘉靖十四年开始,张璁就屡次请辞,嘉靖不同意,后来张璁病重,终于得偿所愿,辞职归乡,嘉靖的不同意其实只是做做样子,因为此时的张璁不仅年老体衰,更重要的是嘉靖物色了比张璁更好更听话的傀儡:夏言。

嘉靖十八年,张璁去世,从此夏言成为嘉靖朝的朝堂一霸。

斗争正式的正式开赛

1,第一回合:夏言与严嵩,严嵩胜出

夏言在得到首辅宝座之后行事越发以自我为中心,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清高,事实上夏言为人处事也对得起清高这个美名。在对待领导方面,夏言也是毫不留情,他以为嘉靖能懂他,实则不然,嘉靖用人最大的底线就是要听话,夏言明显不符合领导的要求。

一代权臣的成长史(名臣如云的时代)(3)

夏言

据记载,有一次嘉靖召见群臣,嘉靖给每个人送了一个道教爱好者的香叶冠,大家出于对领导的尊敬,都戴在头上,唯独夏言不戴,还告诫领导:皇上应该以社稷为重,不应该沉迷旁门左道,望皇上斟酌。得了,篓子捅大了,嘉靖很生气,从此对夏言爱答不理,相反对听话的严嵩越发的看重。

严嵩是何人?和夏言性格,行事风格完全相反的一个人。上阵父子兵,严嵩负责巴结领导,他的儿子严世蕃负责出谋划策,写的一手好青词,再加上嘉靖对夏言日益厌倦,如此一来,严嵩顺理成章的上位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严嵩是夏言一手提拔的,讽刺的是夏言的结局就是严嵩一手造成的。

《明史.严嵩传》:严嵩,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江西分宜人。


一代权臣的成长史(名臣如云的时代)(4)

严嵩

夏言之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收复河套事件,嘉靖刚开始是支持收复河套地区的,但经过严嵩的挑唆,又觉得不宜出兵,以夏言的性格,自然会秉笔直上。如此一来,加上以往夏言不尊敬领导,目中无人,罪名就坐实了。

实际上夏言之死可以说是嘉靖默许的,因为嘉靖道长需要的仅仅是听话的人,可操控的人,对于任何不可控的人或事都必须摒弃的,夏言也不例外。夏言到严嵩,只不过是换了个好操控的傀儡而已。

嘉靖二十七年,夏言被斩于菜市口,时年六十七岁。

这一局,严嵩胜了,胜在性格上,胜在行事上,更胜在嘉靖的心里。

2,第二回合:严嵩和徐阶,徐阶胜出

在严嵩志得意满的时候,有个人在背后默默的看着夏言被害,这个人就是徐阶,徐阶也是夏言提拔起来的,与夏言不同的是,徐阶更懂得隐忍和圆滑,也更加的会写青词,比起青词宰相严嵩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代权臣的成长史(名臣如云的时代)(5)

徐阶

对于严嵩,徐阶很知进退,为了隐藏自己,徐阶甚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以此来取得严嵩的信任。

对于领导,徐阶也是处处顺着嘉靖,逐渐取得嘉靖的喜爱,没过多久就被提升为内阁二把手,仅次于严嵩,但在权力的斗争中,做个二把手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做老大才能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

嘉靖四十年,永寿宫发生了火灾,嘉靖很苦恼,难道要露宿街头了吗?于是他找来严嵩商量,严嵩却说让嘉靖去住南宫,嘉靖顿时大怒,南宫是什么地方?那是明英宗朱祁镇被囚禁的地方。徐阶此时看出了嘉靖的心思,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皇上完全可以重新修建一个宫殿。嘉靖对此很高兴,从此对严嵩越来越冷落。

嘉靖四十一年,徐阶指使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皇帝下令逮捕严世蕃,勒令严嵩退休回家养老,徐阶升为首辅。

同年,徐阶向嘉靖介绍了一个叫蓝道行的道士,也就是这个道士直接让严嵩跌入谷底。嘉靖信奉道教,自然对道士的话格外相信。蓝道行对嘉靖说了一些不利于严嵩的话(很明显,这是徐阶指使的),纵横朝堂二十余年的严嵩就这样被打回原形了,严世蕃被斩首,严嵩被抄家发配原籍。

嘉靖四十三年,沿街乞讨的严嵩去世,贵为首辅的严嵩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这一局,徐阶胜了,胜在隐忍,胜在圆滑。

3,第三回合:张居正和高拱,张居正胜出

高拱,隆庆皇帝的老师,和隆庆皇帝关系非常亲密,在隆庆登基后,就安排他的这位老师进了内阁。但因性格与徐阶不合,被徐阶干掉,回家休息去了,因而对徐阶怀恨在心。

隆庆二年,徐阶退休,高拱复起内阁,但此时在内阁他是垫底的,在干掉前面诸位仁兄后,高拱成为内阁首辅。值得一提的是,高拱也是徐阶提拔起来的,后来徐阶被海瑞清算也算是高拱一手导演的。

一代权臣的成长史(名臣如云的时代)(6)

张居正

此时的张居正在干嘛呢?他虽然是内阁成员,但并不是内阁一把手,国家政事都是高拱说了算。

隆庆六年,隆庆驾崩,高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后不久就发生了题目开头的一幕:张居正和冯保联合扳倒了高拱,从此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

但张居正的结局也是悲惨的,死后不仅被万历清算,就连他为之自豪的新发也被废止,此后明朝内阁的权力斗争总算暂告一段落。

一代权臣的成长史(名臣如云的时代)(7)

权力斗争之中没有赢家

一览明朝,只有在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这段时间,权力斗争最为激烈,在这场高智商的博弈中,并没有赢家,就连喜好控制群臣的嘉靖皇帝也不是最终赢家。

诸如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这些人放在任何一个时期都能独当一面,但他们终究逃不过权力斗争所带来的恶果,他们或被杀,或被清算,很少能有善终的人。

在明朝,皇权始终是一切权力的中心点,由皇权所分出去的所有权力,最终解释权都归皇帝所有。

皇权所分出去的两股势力都只是皇帝稳固皇权的工具,那就是阁权与宦权。在这两股势力争斗的时候,皇权是最为稳固的,如果是皇权和宦权很稳定,而阁权在内部争斗,那么皇帝本人必然会找听话稳定的人来代替自己发挥阁权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嘉靖年间内阁争斗如此激烈的根本原因。

结语:斗争不是目的,目的是权力。名臣造就的时代,时代成就了名臣。封建社会的权力之争本没有赢家,赢家只会是历史本身,因为他们的斗争,历史才能缓步前进。


我是野谈杂论,一个喜好历史的乡野村夫,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关注我,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历史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