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环节,这里有没有奥秘?一位墨守成规的教师可能从来就觉得它平淡无奇,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的最基本环节)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环节,这里有没有奥秘?一位墨守成规的教师可能从来就觉得它平淡无奇。

备课,是教研人员经常从事的业务,这里有没有窍门?一个不爱钻研的人总是认为它千篇一律。

备课,不但奇妙无穷、变幻莫测,更有规律可循。古人云:“技达于道者,艺也”。是说话技巧若能够表达事物的本质属性与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入求真至善达美之境地,便堪称艺术。如此,艺术是一种理想境界,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众所周知,备好课对讲好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很难设想,一次没有充分备课的课堂教学会很精彩,不砸锅就已是很万幸的事了,还能奢求什么艺术!那么,怎样备课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艺术境地,或者说,如何在备课中有意识地去贴近教学艺术呢?

(1)宏观准备——深钻教材

① 明确目标——准确界定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中的位置与作用。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结构是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具有教学法规性质的文件,它紧跟时代乃至教育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刻,集中描述与规定了人才培养中所需的知识内容总量与知识结构层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

对自己所讲的这一门课程,要准确把握它在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深入领会它在总体知识构建中所起的作用;

清晰明了它与其他知识的衔接与关系。

所有这些,均是使教学步入艺术境界的前提。这已是以往教学中人所共知的理念,常被人视为老生常谈而不屑一顾。这里之所以要提及备课这个话题,是想在当今提出的创新教育体系中赋予其新的内涵。

创新教育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增减,而是具有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与价值追求,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因而,更重要的是,在备课中首先要挖掘本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等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② 建构框架——构建课程的总体框架。框架是否正确决定大厦是否牢固。备课实际上是一个应用新的教学思想与理念,科学处理教材、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犹如画家作画时先勾描整体轮廓、设计师设计大厦时先设计整体框架结构一样。备课需要对课程整体进行把握,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

对教材以及参考书的内容、体系、教学特点等纯熟并深刻理解;

对教材以及参考、辅助教材完成一系列的剪裁、取舍、重构等加工过程;

设计教学情境等。

③ 决定总量。根据规定的学时数决定课程内容总量,按时段划分并设小高潮。

④ 精选内容——按照培养目标中知识结构体系精选课程内容。精选内容环节需要对教材、参考与辅助教材等进行再加工。同时,要把精选出的内容分类,教师需要确定哪些是属于基本概念,哪些是属于基本理论,哪些是属于基本方法,哪些是属于对基本知识的应用,哪些是属于对基本知识的拓宽与外延等。对于基本知识要浓墨重彩,大讲特讲;对于应用知识要联系实际,务求紧密、广泛与恰如其分;对于拓宽与外延知识应适可而止,深入浅出,点到为止。

⑤ 分析课文。分析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用线条将它们自然地连接起来,使其首尾相顾、前后呼应,这便是课程体系,若把课程内容比作人的骨骼和肌肉,那么课程体系便可以看做是人的经脉。有了经脉才能使骨骼和肌肉相互作用、协调动作。按照体系逐渐展开的内容即课程的章、节结构。最终课程的总体框架就是以章、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⑥ 创设情境。人类的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某种情境,是在某一情境下进行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声、板书声和学生们静静听讲的情境中进行的。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采用,使得设计色彩斑斓的教学情境变得如此轻松、自如。那种“一本教材一张口,一块黑板一支笔”的传统课堂教学情境已成为历史,代之而来的是音频、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交融在一起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境。所以,备课时,要对教学情境作总体设计,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

构造怎样的教学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现怎样的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策划怎样的教学情境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等,所有这些,都要在备课时作周密考虑。

以上所说的问题都是关系全局与整体的,属宏观层次的问题。而实际的学校课程教学主要还是通过一节一节课堂教学活动完成的(当然不排除诸如答疑、实验、考核等其他教学环节,也不排除网络与远程教学等),因而准备好每一节课,对提高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极为重要,需要教师认真对待。

(2)微观准备——准备上课

① 明确预期效果。要明确本节课在课程总体框架中的位置与作用,明确其教学目的及预期效果,对教材、参考书进行内容剪裁、精选等,设定本节课详尽的教学内容。

② 划分教学要素。按照知识点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最小的教学要素;分清重点是什么;找准难点在哪里;充分估计学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疑点。这些,有的关系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等问题,有的关系到教学经验的积累问题。重点内容要精耕细作、大讲特讲;难点内容则要设法化解,需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或形象逼真地予以讲解;疑点问题要详细解答,让所有学生都尽可能学懂、学会本课知识点。

③ 把握概念属性。概念是描述事物的本质属性,贵在清楚、准确。规律是概念与概念间的必然联系,是科学的核心,定理、定律等则是阐明规律的。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最能展示与演练科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技巧。

④ 设计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本节课的微观层次结构。譬如,有人设计了这样一种流程:演示多媒体课件—从工程或实际中提出一个问题—上升到概念—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公式、定理、定律等)—对结论的讨论与应用(又回到工程或实际中)—演示多媒体课件,这便是一种层次结构。一些教师讲课之所以能够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正是由于他们对每一节课的微观层次结构作了精心的设计。

⑤ 安排教学方式。周密安排教学方式。譬如,在什么时候演示多媒体课件,做哪些设问;在哪里提问,提什么问题;在什么时候讲解例题,讲几个例题;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题;甚至于在哪里穿插一段名人轶事或具有启发性的小故事,等等。

在考虑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问题之后,教师需完成备课的最终操作环节,即编写教案。一般来讲,教师编写的教案应符合以下“四性”。

计划性。教案就是教学的行动计划,因此,举凡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过程、步骤、条件、环境等都要事先有所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计划就是盲目行动。

预见性。教案是为上课做预设的。能否比较符合实际,取决于教师预见性的准确程度。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近期教学的前置反馈来进行目标校正、内容契合和情境设想,力求此时此想符合彼时彼境。

简洁性。简洁是智慧的表现。它不仅给教师节省了书写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为教师对教案的驾驭和课堂施教带来了便利,因此,教案的编写需要深刻的思索、高度的概括、精当的提炼、简明的语言。

创造性。备课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教案是备课成果的文字显现,当然应体现出创造性来。抄教材、搬“教参”固然应该摒弃,简单加工或如法炮制也不足取。教师应该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和教案规范的前提下,力求不断地有所创新,有个性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与可靠保证,备课时要时刻贯彻创新思想与创新意识,根据构建课程的总体框架运用新的教学思想与理念,科学处理教材、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摆正自己与学生个体的位置。教师是主导,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中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个人努力达到正确认识与理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进而形成技能,升华为能力的理想境界。

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本,反复地读课题,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字句斟酌,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本,甚至有的这样想,课文就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如果在我们的课后,有好多问题连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的理解,甚至本堂课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自己先熟透。

  二、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

  语文课标对中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销,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每次我在反复研究课标后,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在钻研单元目标和教学参考上下功夫。

  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的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掌握,我就上课时只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不给他下马威,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初一的孩子,和初二初三有本质的区别。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五、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

  教学设计像盖房,不仅要架起房梁,而且还要进行精致的装修。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就是对于教学设计的精装修。老师每一句话该怎样说,都要有精心的推敲,每一个段落的教学都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艺术性。对于某一个重点段落的教学,首先要确定这个段落描写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我要通过这一段落训练学生那些技能?这些都明确之后,进行教学层次的设计,第一次读干什么?有什么意图;第二次读读什么?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晰,把对于这段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以上五个方面的功夫,是老师必须做且应认真做的。我称之为备课五研读:即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研读课标,读出教学的目标;研读教参,读出编写的意图;研读学生,读出教学的方法;研读教学环节,读出教学的层次性。这五个功夫下到了,才算真正吃透教材。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现在学校又提倡集体备课,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把我们的课备好,因为只有把课备好才能把课上好,把课上好,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