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古代历史,主要记录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行为轨迹。尤其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正史野史描述的绘声绘色,人心往之。中国历史上共出现559个帝王,其中397个“帝”,162个“王”,由83个王朝贡献。关于帝王的称谓变化很多,包括自称和尊称,有许多说法,梳理下来,蛮有意思。

先说皇帝的自称。

唐朝皇帝为什么会被宦官制约(唐朝宦官为何称皇上为)(1)

秦始皇

皇帝的自称变化以秦始皇为分水岭。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他规定皇帝从此称自己为“朕”,除了皇帝,任何人不能再以“朕”作为代称,成为不可侵犯的专利。“朕”在先秦时期是人人可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为“我的”、“我”。表面意思为“舟之缝理”,亦引申为“征兆”,“先兆”,秦始皇创立“朕”,实际称自己的德行好似舟缝那样狭小,谦虚的紧啊。这个皇帝自称一直延续到清朝帝制终结,历经两千余年。

宋朝时,流行说法为“官家”。有种说法叫“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兼具三皇五帝之德,故称“官家”。

对于已经驾崩的帝王称“先帝、先王、先君、先公”等。称皇帝在世的父亲“太上皇”,理论上称在世的爷爷“无上皇”。“无上皇”出现的几率极低,有史可查的仅有北齐后主高纬。北齐遭受北周攻打,无力抵抗,高纬禅位给八岁的太子高恒,不久高纬又命高恒禅位给任城王高湝。但高湝并不是高恒的儿子,而是他的爷爷辈,北齐实际创立者高欢的第十子。北齐是个奇葩朝代,几位皇帝皆荒淫无道,个个短命,没有活过四十岁,最终被北周所灭。

唐朝皇帝为什么会被宦官制约(唐朝宦官为何称皇上为)(2)

这里面一个有趣现象,尊称帝王多以“上”,为何有“陛下”?“陛,帝王宫殿的台阶,或木质,或石质”。古人臣子向台上的天子进言,不能直接大声呼喊,必须通过台阶下的卫兵传话,以通礼仪,久而久之,就用“陛下”作为臣子对天子的尊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