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周后小周后两人是同胞姐妹,皆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大周后和小周后都是出尘的绝色美女,与李煜都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

李煜小周后真实结局(小周后是怎么死的)(1)

南唐小周后是南唐李煜的继后,大周后的同胞妹妹。大周后生病之时,小周后及其家人进宫探望,十五岁的小周后与风流才俊的皇帝李煜初始,两人一见钟情,在大周后病逝之后,李煜立小周后为皇后,为了区分她和周娥皇,所以历史上以大周后和小周后称呼她们。大周后是病逝而亡,那么小周后怎么死的呢?

先说小周后和李煜一见倾心,便不顾纲理伦常和尚在病榻之中的周娥皇,从而厮混在一起,弄得后宫之中人尽皆知,李煜还曾多次写下香艳之词记录他和小周后之间私会的场景,后来被周娥皇知晓,痛心疾首,不久便去了。李煜还是很爱周娥皇的,大周后的死对他打击不小,他写下长长的悼念之词,还自称鳏夫以表达他对周娥皇的爱。只是从来新人换旧人,就算他内心是真的悲痛,但是小周后天天陪伴左右,四年的时间足以弥补心中的那些伤痛。17岁的小周后被正式册封,李煜更加全然不顾朝政,每天只知和小周后享乐,终于南唐亡国了,大宋占领了金陵,李煜和小周后也被押往汴京。

小周后的死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亡国之君李煜没有被杀,反而被赵匡胤封为违命侯,小周后则是郑国夫人,两人过着高级俘虏的生活,虽然心中不痛快,至少性命无忧。这一平静的局面随着宋太祖的离奇驾崩而告终。宋太宗赵光义登基,这赵光义是好色之徒,垂涎小周后久已,便借机侮辱了小周后,小周后为保李煜和自身的周全,屡次受辱之后也是敢怒不敢言。后来赵光义毒死了李煜,不久之后小周后也死了。

南唐后主李煜,历史上有名的词人,他一生写下不少名篇流传至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名句至今犹在传唱。李煜文采风流,谦谦君子,赢得了当时世间两位极品美女的芳心,两人更是同胞姐妹,因舜帝当时有娥皇、女英之说,李煜的第一任皇后又名娥皇,所以世人又称小周后为周女英。

李煜和小周后的爱情故事后世都称为是不伦之恋,因为李煜是小周后的姐夫,但是两人却幽会在一起。李煜和周娥皇成婚那年,小周后才5岁,任谁也没有想到,这个5岁的孩童后来会接替周娥皇,成为南唐的第二任皇后。十年后,那年杏花微雨,周娥皇病倒,李煜心急如焚,陪侍左右,并下令让大周后的家人进宫探望,他第一次见到已是少女的小周后。15岁的小周后肌肤胜雪,美丽可爱,就和当年的周娥皇一样,比周娥皇更年轻,更让人心动。李煜不由得看呆了。而小周后早已仰慕李煜的才情,两人这算一见倾心,随着后来接触几次,两人便非常熟稔,常常幽会。

李煜享受小周后带给她的朝气与快乐,虽然爱妻还在重病之中,但是和小周后在一起,他觉得无比轻松。期间,李煜写下了不少香艳之词,著名的《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描述的就是两人不伦通奸时的情景,好一个“剗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大周后在被丈夫和妹妹双重背叛之下病情恶化,最后不治身亡。悔恨的李煜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昭惠周后诔》,但是斯人已逝,一切都是徒劳。

江南出才子,苏杭多丽人。命运,把词人李煜和美女周薇推到了一起,这对天生的浪漫派,演绎出金陵屋檐下万人争颂的风流故事。周薇原以为,倒在多情君主的怀里,足以托付一辈子,殊不知,从她委身李煜那天起,就被推进了灾难的漩涡……

南唐后主李煜,真是艳福不浅。大周后、小周后都是钱塘人——亲姐儿俩,先后做了他的枕边人。姐姐叫周蔷,小字娥皇;妹妹叫周薇,小字女英。巧极了,上古的尧帝,也有两个女儿: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姐妹俩一块儿嫁给了尧的接班人——舜。大、小周后并没有“共侍一夫”的经历,她们和李煜成亲,是前后脚儿。

《新五代史》详细交代过李煜的出身。南唐是个短命朝廷,三位君主,拢共维持了39年。严格说来,南唐属于附庸政权,先自去帝号,又不敢扩张。从第二代李璟开始,为了避免触怒强邻,只能自称国主。后主李煜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名从嘉,字重光。他24岁即位,当了15年皇帝。史书上说:“(李煜)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可是,长相奇特,也无法兑换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李煜作为儿子孝顺随和,作为国君优柔多疑,更多时候,他倒更像个李后主最舍得在诗词和女人身上下工夫。早在大周后沉疴在床时,他就开始惦记南宋诗人陆游,曾以史家笔调著成《南唐书》。北宋以后,撰写这部断代史的人多达六家,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位:胡恢、马令和陆游。清朝出版的《四库总目提要》以苛责著称,对陆游却高看一眼,称赞他十八卷本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南唐书·昭惠传》记述了周薇“替补”周蔷的内幕,那简直是一篇精彩离奇的小说。

李煜是位高产词人,每有新作,便迅速传出宫廷,流布坊间,成为当年的流行歌曲。忽然,宫廷内外唱红了一首《菩萨蛮》,绘声绘色地描写少女如何偷情、怎样约会。这种黄色小调怎会出自君王之手呢?大周后刚拿到歌词,便微蹙蛾眉,细细地揣摩。很显然,词风就是李煜的;可是,他为何突发奇想,把小姑娘那点儿私事儿写得惟妙惟肖哩?“穴空风自来”,莫非,这首小词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唐朝廷,隆重治丧。李煜还悲悲切切地写祭文、立墓碑,落款自称“未亡人”,“道旁多少麒麟冢,转眼无人送纸钱”。刚出完殡,南唐后宫就过起了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小日子。

周薇步姐姐后尘,如愿以偿地嫁到了帝王之家,似乎物质享受再无后顾之忧了。南唐,地处江南,鱼米之乡,钱不成问题。无论朝廷吏治如何腐败、军事怎样懦弱,总可以聚敛足够的金银珠宝,供赵匡胤哪天会杀来?赖以自保的长江天险,还不致一触即溃吧?能偷安,就是福,何必预支未来的痛苦?李煜偕周薇出双入对,他俩趣味相投,成天把作词谱曲当活儿干。每有得意之作,便招文武大臣进宫喝酒。名为饮宴,实为“新歌发布会”——国主作词,周后演唱。席间,玉指漫弹、朱唇轻启,周薇总能为李煜赢得满堂彩。

赋诗作词、唱歌饮宴,对小周后来说早就不新鲜了,她开始由着性子,装扮后宫。她痴迷绿色,她的衾枕帷幄、裙带衣饰,乃至钗环珠宝、清供玩物……一水儿绿!不光她本人,后宫上下,都得换成这个色。于是,小周后的个人喜好,变成了集体意志。南唐内廷的最后岁月,曾一度绿得人头疼,“浓得化不开”。

小周后讲求气氛与格调。本来宫里很干净,她偏要侍从到处熏香,驱赶秽气。名贵的檀香木,成车成车地被运进后宫,犄角旮旯都架起香料焚烧。昼夜火星乱溅,四处奇香弥散。小周后熏香,已经上升为一种心理病态——洁癖。

按照李煜的如意算盘,宋朝不统,南唐不独,两家隔江而治,井水河水两不犯。可惜,羽翼丰满的赵匡胤早就开始磨刀了,他志在统一天下,绝不会容忍李煜的“国中之国”。《宋史》记载了赵匡胤杀机四伏的表态,他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看来,南唐偏安一隅、苟延残喘的日子不可能太久。965年,孟昶丢了成都,后蜀政权被连根拔起——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大宋既能平灭孟昶,李煜又算老几?

大约10年之后,也就是974年,赵匡胤着手收拾南唐。陆游《南唐书·后主本纪》中说:“王师次采石矶,作浮桥成,长驱渡江,遂至金陵。每岁大江春夏暴涨,谓之黄花水。及王师至而水皆缩小,国人异之。”这可是凶兆,连老天爷都不帮李煜了,恐怕南唐灭国,日子屈指可数。

爱女性,好声色,并不妨碍男人心地善良、宅心仁厚。北宁的马令在《南唐书·后主书》中借文化名流徐铉之口,替李煜说好话:“唯以好生富民为务,常欲群臣和于朝,不欲闻人过,章疏有纠谪稍讦者,皆寝不报。”说白了,李煜希望跟大伙儿热汤热水、相安无事地过,最好不要一枝花。李煜宽厚的性格,几近妇人之仁。常言道:“慈不掌兵,善不理财。”李煜的知识结构和性格缺陷,直接影响南唐的政治格局。马令批评他:“酷好古道,而国削势弱,群臣多守常充位,不克如意。”这个毛病,在宋军围城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974年夏天,宋军终于杀过长江,直扑金陵。此时,李煜也做了必要的人事调整。他把军务委派给皇甫继勋,擢升陈乔、张洎协理政务,还命徐元瑀做内殿传诏。在军事上,李煜吟诗作赋的天才根本就派不上用场,他只能倚重这几位似乎可以信赖的大臣。很遗憾,他是政治上的“曹彬耀武扬威地举行了受降仪式。李煜亲率文武,“肉袒降于军门”。马令的《后主书》记录了李煜从国主到囚徒的全过程:“煜举族冒雨乘舟,百司官属仅十艘。煜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自赋诗云:‘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真刀真枪可成霸业,哪有诗词能救国?李煜错投帝王之家,白白糟践了他这绝品文采。

976年,元宵节刚过,李煜含着凄凉的泪水,率领臣子、眷属,身着素服,跪在了汴梁城明德楼下。赵匡胤姿态很高,没有大开杀戒,而是给了李煜一个违命侯的虚职,养起来了事。倘若赵匡胤不死那么早,倘若李煜不赵光义不那么色胆包天……太平日子,也就勉强挨过去了。偏偏历史不能这样假设,原因很简单,被罢黜的君主,只有一条路可走——死亡!不是自杀,就是被敌人用各式各样的软刀子干掉。

李煜这个政治破落户、不戴枷锁的囚徒,有什么资格独享小周后?赵匡胤那位野心勃勃的亲兄弟——赵光义,早把锥子般的目光,刺向了楚楚动人的女俘。

976年深冬,赵匡胤在“烛光斧影”中蹊跷地死去,究竟是暴病而亡,还是蓄意谋杀,至今仍是无头悬案。嫌疑最大的,就是赵光义。江山易主,朝廷改元为太平兴国。李煜夫妇也沾了点儿喜气,一个晋封为陇西郡公,一个做了郑国夫人。

978年正月十五雪打灯。按规矩,小周后必须随朝廷命妇进宫拜贺。可想不到的是,唯独她被莫名其妙地滞留后宫,夜不归宿,这就不合规矩了。李煜心急如焚地探听消息。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拖下去,小周后还被囚在宫里。黑暗的阴云笼罩在李煜头上,他几乎嗅到了不祥的气息。半月之后,一乘轿子把形容憔悴的小周后抬了回来。女人头也不抬,径自跑进卧室,扎在床上放声大哭……

宋朝人王铚在《默记》中说:“(小周后)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婉转避之。”尽管找不到目击者,可小周后被赵光义摧残、虐待,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人信奉善恶有报、世道轮回。人作孽,可能暂时得逞,殊不知,这些罪孽终将在后世儿孙身上得到报应。赵光义欺侮手无寸铁的女俘,150年后,宋朝皇室的后妃、公主,被分批掠走,金国人像对待娼妓一样摧残、蹂躏她们……为什么禽兽男人造孽,总要牺牲无辜的女人?

和当年小姨子幽会姐夫那件事相比,留宿宋宫属于彻头彻尾的丑闻。名节沦丧,花月正春风。”当初的日子越美好,眼下的处境就越糟糕。

接着,又写了那首传世之作——《虞美人》,这也是他今生的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简要内容:江南出才子,苏杭多丽人。命运,把词人李煜和美女周薇推到了一起,这对天生的浪漫派,演绎出金陵屋檐下万人争颂的风流故事。周薇原以为,倒在多情君主的怀里,足以托付一辈子,殊不知,从她委身李煜那天起,就被推进了灾难的漩涡……

小周后一字一句读丈夫的词作,双唇微微翕动,两眼泪光盈盈。写得真好!可惜,弦断有谁听?周围都是宋家皇帝的眼目和爪牙,还是别拿出来弹唱了吧。想不到,李煜的情绪反常,极为激动,他指着小周后的鼻子,命她立刻就唱。小周后见丈夫红了眼,只好依从。

其实,此前一件小事儿,早把李煜推上了断头台。南唐灭国之后,原来的宫女——庆奴流落民间,给一名宋军将领当了侍妾。庆奴不忘旧主,四处打听其下落。李煜动情地回信说:“此中日久,只以眼泪洗面。”本来是叙旧闲谈,却被赵光义上纲上线。他认为李煜包藏灭国之恨,留之无益。或许,横在两个男人中间的小周后,无形中加剧了这种妒火与仇恨。

李煜夫妇的饮食起居,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他们的太监的督促下,李煜无可奈何地喝了下去。有人说,所谓牵机药就是中药马钱子,这种东西足以破坏中枢神经系统。李煜喝完毒酒,药性随即发作,他四肢抽搐,嘴眼歪斜,头和脚死死地勾在一起……他清楚,死期到了。最割舍不下的,还是当年“手提金缕鞋”的那个漂亮女子。李煜眼泪汪汪,死在了惊恐万状的小周后怀里。可怜,一代词宗,竟以狰狞的表情,离开了这个爱恨情仇的世界。

《宋史·列传·南唐李氏》冠冕堂皇地记载道:“(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赠吴王。”李煜死得不明不白,葬礼却要大操大办,他被风风光光地埋进了洛阳附近的北邙山。宋家皇帝念念不忘拿死人当活道具,邀买天下人心。

李煜死了,“江南人闻之,巷哭,设斋”。史家也没有忘记这位不幸的君主、一流的词人,马令在《南唐书·后主书》里概括道:“王著说百篇,时人以为可继《典论》。又妙于音律,旧曲有《念家山》,王亲演为《念家山破》,其声焦杀,而其名不祥,乃败征也。”

在送葬队伍里,小周后披麻戴孝,泪流满面。那个最爱她的人,已经走了。对李煜来说,死,是一种解脱,从此逃离苦海,结束屈辱。只是未亡人还得延续尘世间的种种孽缘。小周后,像一缕憔悴、美丽的孤魂,漫无目的地游荡在汴梁街头。灯红酒绿,轻歌曼舞,一切快活都是别人的,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烟雨江南,意中情人,都曾给过她短暂的幸福,然而大梦一醒,她竟是悲凉的看客、屈辱的过客。没有确切记载小周后和赵光义究竟后事如何,只知道,李煜遇害那一年,小周后也追随其后,香销玉殒了。屈指算来,她刚刚28岁,还正年轻呢。

词人走了,佳人也走了。那些平平仄仄、悠扬哀婉的歌声还在: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

人间,天上,袅袅回荡着他们当年的曲调……

没有了下一篇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原文】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李煜小周后真实结局(小周后是怎么死的)(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隔着重重山水。这就是天意如此吧。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我注视着傍晚的阳光,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国山河,我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

注释

①转烛:风吹烛火。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唐代杜甫《佳人》中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之句。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

②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怅:怅惘,不如意。

③教:让,令。

④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池台:池苑楼台。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

⑤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荫,隐藏,遮挡。漫;同“谩”,弥漫。斜晖:傍晚的光辉。南朝梁简文帝《序愁赋》中有句:“玩飞花之入户,看斜晖之度寮。”

⑥沾:沾湿,浸润。

李煜小周后真实结局(小周后是怎么死的)(3)

【作品鉴赏】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这首词写作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其复杂心境以一句带之,更婉转凄切,至真至到

这首词写作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词的上片以“人生如梦”开篇,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既然人生如梦,则不如常在梦中,因为也许只有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只可惜“欲寻陈迹”但却满眼物是人非,徒增怅恨而已。心愿难遂,怅恨难消,这一切看来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这凄苦寂寞的现实中徒唤奈何了。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总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待月池台”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台”,有“待月”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叹,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荫花楼阁”是所见之景,大概也是所怀之梦,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阳斜照映出满目的惨淡凄伤,这大概也是梦回归国的心中景况。“登临”二字是词眼,一切的感伤也许是“登临”造成的,登高望远,怀思故国,故国已失,怅恨无已,各种各样的忧思、烦懑纷至沓来,于是“泪沾衣”。

可是作者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写出作者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写出作者悔恨自责、宁愿多承受些这锥心之痛的复杂情怀,所以“登临”也许是已“登临”,正“登临”,但恐怕更多是还要“登临”,苦也“登临”之意。作者的复杂心境以一句带之,更婉转凄切,至真至到。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平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李煜小周后真实结局(小周后是怎么死的)(4)

作者介绍

李煜

李煜小周后真实结局(小周后是怎么死的)(5)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李煜小周后真实结局(小周后是怎么死的)(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