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也称伦琴射线)以来,一直被广泛的关注、研究和应用。由于X射线有很强的穿透性,在成像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地铁、火车、机场的安检,医院CT成像,工业金属探伤等等。在成像方面发展至今,可以分为三类成像技术:吸收衬度成像(用于以上生活中的场景,absorption contrast imaging),相位衬度成像(phase contrast imaging),以及暗场衬度成像(dark field contrast imaging)。

x射线图谱分析(什么是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1)

第一张X射线成像图像

X射线成像原理

在介绍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之前,先讲一下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按照波长的长短,可以将电磁波分为:普通无线电波(超长波到超短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X射线、γ射线(以后再详细介绍这些电磁波),每个波段电磁波的特性、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大不相同。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微观尺度上主要有光子与原子的光电效应、俄歇效应、康普顿散射、相干散射和电子对效应(这些概念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介绍),宏观能量上体现为生活中常说的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折射效应。

x射线图谱分析(什么是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2)

k称之为波数,与频率相关,z为物质的厚度,可以看到穿过后X射线的振幅和相位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以下图片有个直观的了解

x射线图谱分析(什么是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3)

X射线穿过物质后振幅和相位的变化

传统的吸收衬度成像就是利用了振幅的衰减,通过探测前后的强度变化进行成像。相位衬度成像是利用了相位的漂移(phase-shift),测量前后的相位信息进行成像。而暗场衬度成像利用的是物质对X射线的散射,三种成像原理如图所示

x射线图谱分析(什么是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4)

三种X射线成像技术简单示意

相位衬度成像的优势

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和折射程度是不同的,但是对于密度接近的物质,比如各种生物组织,密度相近的金属等等,它们对X射线吸收的效果是接近,就导致了吸收衬度成像的图像分辨率低成像质量差。而相位的变化却是非常敏感的,往往要大三个量级(1000倍以上)。例如在2006年相称成像技术发展史上最要的实验,由F.Pfeiffer小组得到的相衬图像

x射线图谱分析(什么是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5)

小鱼的吸收衬度和相位衬度图像(我也忘了叫啥鱼来着了,体积非常小)

四类相位衬度成像技术

相衬成像技术发展至今,先后有四种主要的技术,分别是:晶体干涉仪成像技术,衍射增强成像技术,相位传播成像技术,以及光栅干涉成像技术。涉及到较强的专业知识,这里不一一叙述,仅给出各自的成像装置原理图(全都由作者自己画的)。综合而言,光栅干涉这种方法最具有发展前景,因为对X射线源的要求低,X射线管就可完成。

x射线图谱分析(什么是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6)

晶体干涉仪成像技术原理示意

x射线图谱分析(什么是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7)

衍射增强成像技术原理示意

x射线图谱分析(什么是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8)

相位传播成像技术示意

x射线图谱分析(什么是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9)

光栅干涉成像技术示意

为何相衬成像技术尚未得到普及,以及应用前景

由于传统吸收衬度成像技术在生物组织的固有缺陷,特别是在诊断乳腺癌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任何效果,这恰恰给了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需求。但是由于目前的工业水平制约,光栅的尺寸无法加工的很大,13年Susanne Grandl等人的成像视场大小才达到4cm*2cm,目前的最好水平大约在6cm*6cm左右。而且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降低了X射线源的要求,这就需要很长的照射时间才能得到好的图像。国内对该技术的研究较晚,大概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理论验证,而同期国外的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建造类似于CT的样机了。但不管如何,相信相位衬度成像技术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普及,进而造福人类。这里放一张11年Dan Stutman小组对活体人体的关节得到的实验图像,可以明显的看到,相衬图像可以看到软组织,皮肤,肌腱的轮廓。

x射线图谱分析(什么是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10)

活体手指关节成像

最后放一张14年时候Felix G.Meinel小组完成的整只老鼠的吸收、相位、暗场衬度的试验图像。

x射线图谱分析(什么是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11)

从左到右分别为吸收衬度、相位衬度、暗场衬度图像

提供一个德国的研究机构的网址,里面收集有全球最新的研究进展(因为德国的工业水平世界一流):

http://www.e17.ph.tum.de/en/home/

主要参考文献:1、F.Pfeiffer, T.Weitkamp, et al.. Phase retrieval and differential phase-contrast imaging with low-brilliance X-ray source[J]. Nature Physics, 2006,2:258-261

2、F.Pfeiffer, et al. Hard X-ray dark-field imaging using a grating interferometer[J]. Nature Materials, Vol 7,134 (2008)

3、Dan Stutman, Thomas J Beck. Talbot phase-contrast x-ray imaging for the small joints of the hand[J]. Phys.Med.Biol, 56, 5679(2011)

4、Felix G. Meinel, et al. Lung tumors on multimodal radiographs derived from grating-based

X-ray imaginge - A feasibility study[J]. Physica Medica. 30(2014) 352-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