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和马丁的一怼,最核心的分歧是从整体到个体,还是个体到整体。

我个人认为,张的观点更有参考价值一些。因为他是大数据思维,通过读书,获得更高的学历,会遇到更多的机会。一般来说没有牛爹牛妈的学子,这条路思路更清晰一些,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

举例说明,相当于一个女子甲,通过修炼自己,品貌皆优,追她的男人有200个。而综合条件一般的女子乙,追她的男人有20个。不容置疑,甲女子找到满意男人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但也有小概率的事件,甲女子看花了眼,选择了一个表面光鲜亮丽,实则人渣一个的男人。而乙女子,在有限的20男人当中,遇到个超级潜力股,和他结婚后,这男人瞬间山鸡变凤凰。但是考虑问题不能因此故意找山鸡,期待它变凤凰。看到别人买中了500万大奖。你敢把所有钱都去买吗?

现实中的例子,在重庆有一个青年叫蒋富强,高中没有毕业,他就到车间里面当工人,特别喜欢钳工。干了七八年以后,搞了一个摩托车自动挡变速的专利,高交会一亮相,人家出价一千万来买。但是,家长还是不会让孩子故意高中不毕业,去当钳工,希望他以后搞个专利出来。因为这个案例没有普遍性。马丁表述的观点,文凭没有那么重要,现实中也是存在的。但指导性确实差一些。

考研张雪峰怼马丁后续(张雪峰和马丁之争)(1)

考研张雪峰怼马丁后续(张雪峰和马丁之争)(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