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历史哨声——为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多元化解读历史!谢谢您的阅读!为感谢各位粉丝,第15000位粉丝将获得一份神秘的礼物!除此之外,还会在粉丝中随机抽取若干名给予奖励!
电影《战国》剧照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因为庞涓和孙膑的关系,被很多人都熟悉。在我们的印象中,围魏救赵就是孙膑的主意。孙膑绝对是围魏救赵的原创者。
但如果仅仅把围魏救赵仅仅局限在孙膑、庞涓、魏国、齐国等几个关系上,就失去了对围魏救赵的整体了解——围魏救赵的全貌,并非仅仅是在于孙膑针对魏国围攻赵国邯郸而提出的的这一计策。
围魏救赵的含义是: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有两层意思:
1、分敌,即化整为零;
2、阴敌,即出其不意。
因此,围魏救赵的意思就有两种:让敌军化整为零,或出其不意打击敌方。第一次出现围魏救赵类似的战争,是在公元前380年齐国救韩袭燕之战。这应该是最早的围魏救赵版本故事:
“桓公午五年,秦、魏攻韩,韩求救於齐。齐桓公召大臣而谋曰:“蚤救之孰与晚救之?”驺忌曰:“不若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韩且折而入於魏,不若救之。”田臣思曰:“过矣君之谋也!秦、魏攻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予齐也。”桓公曰:“善”。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为得齐之救,因与秦、魏战。楚、赵闻之,果起兵而救之。齐因起兵袭燕国,取桑丘。”
电影《战国》剧照
围魏救赵多个版本——哪个为真?关于围魏救赵的版本,《史记》和《战国策》有不同版本,甚至《史记》本身就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下面列出不同版本的围魏救赵:
《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
“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於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於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正义】:襄陵故城在兗州邹县也。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威王从其计。
其後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善,公孙阅【索隐】:战国策作“公孙闳”。谓成侯忌曰:“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後北,而命在公矣。”於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於是齐最彊於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
这段资料表明,围魏救赵是段干朋的建议,但并非攻打魏国大梁,而是襄陵,决策人是齐威王。出军的目的并非救赵,而是利用赵国削弱魏国,从而击败魏国。即“邯郸拔而乘魏之弊”。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其後魏伐赵,赵急,请救於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於外,老弱罢於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旻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於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於桂陵,大破梁军。”
这段资料表明,提出围魏救赵的是孙膑,并且是在齐威王决定救赵后的进军途中提出的建议,决策人是被齐威王派遣去救赵的田忌。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围攻大梁魏军就会解围邯郸而班师版本的围魏救赵。目的是真真正正的救赵,并非利用魏赵相斗来削弱魏国。
《战国策 齐一 邯郸之难》: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这段资料记载和《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基本一样。当时齐国并未称王,田侯应当是齐威王。建议人是段干朋,策略目的还是利用赵国削弱魏国。
老实话,我可没有玩过
《史记 魏世家》记录了魏国版围魏救赵:
“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
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括地志云:“棝阳县,汉旧县也,在银州银城县界。”】。
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
这段信息表明的是,魏国攻下赵国邯郸2年后才归还赵国邯郸;齐国先打桂陵,再围襄陵。说明桂陵之战对魏国打击力度并不大。
《史记 赵世家》记录了赵国版围魏救赵:
“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於桂陵。【正义】:括地志云:“故桂城在曹州乘氏县东北二十一里,故老云此即桂陵也。”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
这段资料,相互印证了《魏世家》和《赵世家》两处的记录。
《战国策 楚一 邯郸之难》记录了楚国版围魏救赵:
“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魏强,其割赵必深矣。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也。」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赵也,恐楚之攻其后。今不救赵,赵有亡形,而魏无楚忧,是楚、魏共赵也,害必深矣!何以两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赵,赵见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谋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
这段资料表明楚国才是围魏救赵的关键:楚国出兵是赵国坚守、齐秦攻魏的前提。昭奚恤和景舍两人的话语都表明,是否救赵,目的都是相同的——“赵、魏相弊”。
同样是救赵,楚国的战略比齐国战略高明得多。齐国为了胁制魏国而救赵,楚国是为了渔人之利而救赵。齐国救赵,虽然击败魏军,但最终没有获得一丝土地。楚国救赵,却夺取了魏国的睢、濊之间土地。齐、楚在救赵上各自策略的高明立现。
《古本 竹书纪年 魏纪》对围魏救赵的记载:
“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
惠成王十六年,邯郸四曀,室坏多死。
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
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
(梁惠成王)十八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公会齐、宋之围。
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
这段资料,表明了:1、魏国围攻邯郸的原因(赵国攻占卫国);
2、襄陵之战是齐、宋、卫三国联合围攻,围攻时间长达一年多,但最后被魏、韩联军所击败;
3、桂陵之战和襄陵之战是同一年发生,桂陵之战很可能是齐、卫、宋三国联军攻打襄陵不下,田忌在孙膑建议下改为在桂陵伏击魏军。
4、在时间上和《史记》记载不同。
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
失传了1700年的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孙膑兵法 擒庞涓》: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于茬丘。齐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竞。庞子攻卫□□□。将军忌[ 子] ..卫□□,救与..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于是徙舍而走平陵。..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曰:“齐城、高唐。”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臧□□都横卷四达环涂□横卷所□阵也。环涂甲之所处也。吾未甲劲,本甲不断。环涂击柀其后,二大夫可杀也。”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直将蚁附平陵。夹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事将何为?”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
这段资料表明:
1、桂陵之战齐军和魏军是8万对8万,双方势均力敌;
2、庞涓攻打的不是邯郸,而是卫国之地;
3、田忌不想救卫,不想或不敢和庞涓正面对战,孙膑建议田忌攻打魏国平陵;
4、桂陵之战孙膑的策略:南攻平陵,隔绝齐国齐城、高唐以让二城被魏国夺取,分兵以轻车攻打魏国大梁引诱庞涓主力,在桂陵伏击魏军而生擒庞涓。
5、这个版本的故事和《史记》、《战国策》的记录差异较大:田忌被派去救的是卫国,而非邯郸;田忌不想救卫国才有孙膑的计策;孙膑在攻打大梁前还要2个迷惑敌人的花招;孙膑是在桂陵之战生擒庞涓,而非马陵之战;庞涓是被生擒,而非自杀或战死。
6、孙膑在提出直接攻打魏国大梁前,先要做出不懂军事(吾将示之不知事)、丢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这两个迷惑动作。《孙膑兵法》的记载应该才是历史上孙膑真实的作战情形,并非直接攻打大梁。
7、《孙膑兵法》并没有记载围魏救赵的说法,而是记载齐军不敢或不想和魏军正面作战,不断的使用花招迷惑对方而得以击败魏军。有围魏之实,无救赵之事。《孙膑兵法》是孙膑弟子所编辑整理,在军事作战上的记录似乎更有说服力。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综合上述资料,现在来还原围魏救赵的历史真相:1、魏国围攻赵国邯郸的原因是赵国攻占卫国的漆富丘;
2、围魏救赵是一场不约而同的诸侯合纵行动:齐、宋、卫三国围攻魏国襄陵,齐魏桂陵之战;楚国夺取魏国睢、濊之间土地;秦魏元里之战,夺取少梁。齐、秦、楚、宋、卫5国攻魏救赵,才是围魏救赵的真实版本。
3、楚国最早出兵达成“齐、秦应楚”,非常关键,虽然虚幻一枪,并不去救赵。
4、齐国联合宋、卫二国出兵。齐国最初的救赵战略是段干朋的南攻襄陵而救赵。孙膑很有可能是在齐、宋、卫三国联军围攻襄陵不下时才提出围魏救赵的策略。
5、孙膑的围魏救赵策略并不成功。邯郸被魏国攻占(《史记》、《战国策》都记录魏国攻下邯郸),田忌的齐军在桂陵所伏击的是攻打下邯郸后的残破魏军,并非匆忙回师的魏军。围魏救赵策略并没有救到赵国,邯郸是2年后是魏国和赵国盟和时所归还。即桂陵之战后魏国占据邯郸2年时间。
7、根据《古本 竹书纪年》,虽然魏国桂陵之战被齐国击败,但魏国和韩国联军在襄陵击败齐、宋、卫三国联军。齐国和魏国都一胜一负,可以说是打成平手。襄陵之战被魏国击败后,齐国开始修筑长城防备魏、韩二国足以说明齐国并没有占到优势。
8、出土《孙膑兵法 擒庞涓》的记录,很有可能才是历史上最接近真相的围魏救赵版本:即孙膑根本就没有提出过围魏救赵策略。孙膑通过迷惑对手庞涓而以围魏方式激怒魏国追击的方式得以成功伏击魏军,进而取得齐国对魏国的重大胜利。如何在相同数量下以稍逊的齐国击败魏军才是孙膑的任务目标,而非救赵。
电影《战国》中吴镇宇扮演的庞涓形象
因此,围魏救赵是一次战国初年各国无意识、无主导的合纵事件,楚国为让魏赵相斗削弱而出兵是这一事件的关键基础。在这一事件中,楚国和秦国各自从魏国夺取土地,获利最大;齐国出力最多,和魏国一胜一负,打成平手;魏国灭赵一统三晋的意图被击败,失去强国争霸空间;赵国从战国初的强盛,直接被打垮,直到胡服骑射才重新崛起。
楚国景舍四两挑千斤,以做个样子的援兵,让魏赵相博,才应该是围魏救赵中最高明的人:
“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
至于孙膑,虽然策略上有吸引力,但结果上是失败的,魏国并没有撤围邯郸,而是攻陷邯郸,救赵任务是失败的。即便桂陵之战击败魏军,但魏国在襄陵之战击败齐国,也扳回了一具。但出土汉简《孙膑兵法》的记载也说明所谓的围魏救赵很有可能就不存在,是虚构出来的。孙膑有围魏之实,并无救赵之意
从《孙膑兵法》记载的庞涓8万魏军对战田忌8万齐军,齐军不敢正面迎战,反而要依靠伏击,说明齐军战力比魏军稍逊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