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为什么二等座有一等座却没了(高铁上的二等座奋斗一定要加上艰苦二字)(1)

今天有一张照片很火,高铁二等座上,一位白发老者提笔阅读,神情专注。

媒体这样报道他:他是刘先林,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被称赞是“民族的脊梁”,老院士令人肃然起敬。他今年已78岁高龄,曾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虽然享受一等座资格,但他选择二等座!

甚至广州日报微博上写的是标题是【高铁二等座最高贵的乘客】。

老院士在高铁上笔耕不缀,确是正能量的范例,也为青年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跟最近层出不穷的公交车上没礼貌没素养的同龄老人比,称是“民族的脊梁”也合情合理。

但是我不明白的是,这份努力,和二等座有关吗?这份努力,和脚上平凡的鞋子有关吗?

根据我国的优良传统,努力,一定要配上艰苦,才值得肯定;

清廉的官员,一定要是家徒四壁,才值得歌颂;

牺牲的士兵,一定要抛下新婚娇妻,才催人泪下……

一切优秀的品质,最好都加上点惨烈的调料,才更让人感动。

原来歌颂的标准竟不是输出的价值,而是匮乏的基础上,衍生出算得上尽职尽责的特质,便给予高歌。

当然,老院士的价值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为科研项目做出的奉献,是相当6的(反正我也不了解)。但是显然,这张照片的流传并不是因为他的科研奉献,而是他艰苦奋斗的精神。

澎湃新闻作出了跟进报道,老院士不仅时常坐高铁二等座,还在明明有配专职司机的资格前提下,自己开车上下班,老院士坚持能省则省的原则,还说,多配一个司机,就要多花一笔钱,这些钱可以用来搞科研。

老院士这么做是心甘情愿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份好的工作,应当配备齐全的设施,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不是靠着员工自己省钱补贴,而老板还拿这个事出去歌颂。

科研项目应当被重视,科研是社会和国家进步的基石,国家不给足够的物质保障,不拨足够的项目基金,现有一位年近八十的老院士,剩下他穿好鞋子的钱,剩下他配司机的钱来做这件事,竟也用作正面宣传。

就像政治书上的正面案例,一位官员身患癌症,还坚守岗位,家徒四壁,父母儿女都吃不饱穿不暖,因着他依旧念着人民,所以感动了中国。

一个国家无法给予官员正常的生活保障,一个家庭支柱,无法给予妻女正常的生活,仅因着这些惨痛,就得到更多的赞美,仅因着这些精神,就罔顾正常的制度缺陷。

真希望老院士得到的称赞不是因为脚上的鞋子和屁股下的座位,而是笔下的图纸,和名下的科研成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