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瓜瓜 家乡的瓢子熟了(1)

端午前后,正是瓢香麦黄时,又到了一年瓢子成熟的季节。“把把糖”三岔路口的街边,摆满了一桶桶、一盆盆等待出售的瓢子。瓢果又大又圆,颗颗饱满,有白色,有粉色,整个街道瓢香四溢,路人争相购买。

瓢子也被称为野草莓,是每年端午前后上天赐予陇南陕南山区的一份独有的礼物,在小时候的记忆里,每到瓢子成熟的季节,荒坡上,山沟里,坡边路边的坎上都长满了瓢子,有的地方漫山遍野都是,大清早跟着大孩子们去摘瓢子,是儿时最难忘,最快乐的事,尽管露水打湿了裤管,但看着那粒粒饱满的瓢子,已兴奋的全然不觉。在活跃而明媚的初夏里,它接受了温暖夏阳的照拂, 充足雨水的滋养和与蜜蜂的美丽邂逅,像个可爱的小宝宝的脸,白白的胖胖的,挂满了高不盈指的瓢树,摘一把喂进口中,那般酸甜可口、清香爽滑,糯糯的、咬一口伴着果肉里小粒籽被咬碎的玆兹声,汁水从舌尖上漫开,无限荡漾。

每每到了吃瓢子的季节,我就想起儿时和大人们一起去四方坪,天空湛蓝,大地翠绿,山风和畅,鸟鸣啾啾,映衬着遍野的雪白的瓢子,数也数不清、摘也摘不完,累了就躺在地上,而后摘几个瓢子放在口中,顿觉酸甜解渴,悠然自在。那股入口清香乍甜的瓢子香味,那难以名状的熟悉的温暖,在我前后十年在外上学的日子里,时时飘来,盈盈环绕,镌刻着孩童时的纯真、无忧,更多的,还有那难以抹去的浓浓思念和无尽眷恋。

由于在外读书, 已有很多年没摘过瓢子了,甚至连吃瓢子都成了奢望,只能望梅兴叹了,偶尔爸爸妈妈好不容易捎点来,才解个馋,让味蕾重新感受儿时的味道,尤其很多南方的同学们不知此为何物,吃了才啧啧赞叹真的好吃。

家乡瓜瓜 家乡的瓢子熟了(2)

多少年了,都是买瓢子吃,亲自摘瓢子体验一把,一直成了我的一个不了的情结。在上周末终于圆梦了一趟乡村寻味之旅。随着生态修复,退耕还林和土地撂荒,瓢子已经大不如以前多见了,需好好寻找,甚至还会扑了空。在爸爸的引导下,我们向着毛垭山方向,从一个下行的岔路口拐下去,终于发现了这藏在山野中的美味。摘过瓢子的人都有经验,荒坡头一两年的地里最多,个头最大,质量最好。在荒芜多年的杂草丛生的土里,瓢子便几乎没有了。前一天刚好下了场雨,露水滴挂,瓢果愈发洁白,愈发饱满,也愈发香甜了。摘瓢子是个技术活,力小了摘不下来,力大了又会把果肉捏碎,得把指尖放在瓢果和茎叶连接的部分,用巧劲儿一掐,一扭,完整的果实就乖巧地置于手掌之中了。摘瓢子得从坡脚开始,逐步而上,瓢果相对于枝叶要重,大都垂着脑袋向下生长,要是从上往下摘,很可能是看不到果实的。我打趣说道,成熟的瓢子都是垂着头的,做人得像瓢子学习,时刻谦虚低调,避其锋芒,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啊。采摘了近两小时的我早已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回到家后拿糖腌制好,放入口中的瞬刻,味蕾间尽是治愈和美好,一切辛苦和疲惫都消散不见了。

家乡瓜瓜 家乡的瓢子熟了(3)

一个人的味觉里,往往记录着一个人最难以忘却的味道,就像奶奶做的火掀馍和小时候吃的棉花糖,无论身处何地,但扎了根的味觉记忆,总会指引着游子们家的方向。而瓢儿香,就是当下这个时令里,游子最大的乡愁。瓢子是山野间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小水果,难以贮存,但聪敏的食客们还是能想出各种办法,做成瓢子罐头、瓢子冰棍、瓢子酱等等,给远方的亲友们定格下这家乡的味道,盼着他们早日归家。眼下这个时节,浓浓的情谊便幻化成了一桶桶、一盆盆瓢子,装满了汽车的后备箱,带给距离稍近的亲友们共享这山间美味。瓢子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舌尖记忆,是一种无法割舍的家乡味道。在一定意义上,它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丰饶的礼物,是每个思乡人的无法改变的拳拳情怀。

偶尔回归山林的静谧,忘却城市的繁华,摘一筐野果,和素未谋面过的乡亲笑着打招呼,找寻记忆里的本真,与自然为友,怎一个惬意了得……

有人说,因为一个人,会爱上一座城。也有人说,因为一种美食,会爱上一个地方。我说,因为瓢子,我更爱我的家乡。

家乡瓜瓜 家乡的瓢子熟了(4)

作者简介

杨曼菲,女,95后,现供职于陇南市委编办,有散文和诗歌在《陇南日报》《陇南文艺》发表。

来源:康县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