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氏节孝坊重修8周年之际

□刘太平

苏氏家族牌坊群(重修苏氏节孝坊记)(1)

重修后的节孝坊(资料图)

在距上蔡县东岸乡西三里处的牌坊刘村,有一座古朴端庄、典雅清秀的青石节孝牌坊。牌坊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牌坊上嵌有清朝嘉庆皇帝御赐的汉白玉“圣旨”。按当时帝制社会的法规,凡路过此处的大小官员,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顶礼膜拜。所以该牌坊是上蔡县乃至驻马店市域内不可多得的历史古建筑。

牌坊所在的村原名小刘庄,嘉庆帝在此立牌坊后,更名为牌坊刘。

皇帝在穷乡僻壤为一介民妇立牌坊实属罕见。可惜珍贵的文物古迹“文革”期间被破坏。2011年,我组织本村村民历经数月,集资近10万元重修。牌坊已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到此参观者络绎不绝。

鬼斧神工 造形精美

牌坊坐北朝南,位于村子的正中央。它的主体是四尊一搂多粗的长方体石柱,两侧两尊高约7尺,中间两尊高一丈有余。四尊方柱分别固定在4个2尺高的长方体石墩上。

中间两尊方柱相隔9尺而立,雕有“丹凤朝阳”图案的巨型长方体青石横梁,把两柱连为一体。横梁下边是书有“刘自然之妻苏氏节孝”的宽额横匾,字体刚毅苍劲。额匾下配置一雕有“二龙戏珠”图案的巨型横梁,与上梁图案对称。

牌坊丰富的文化内涵,隐于门旁石柱的两副对联上。正面的对联是“妇德代夫功效逾金石,母仪兼父教节凛冰霜”。此联把牌坊主人替夫尽孝、代夫养子、宁折不弯的贞节烈女形象予以展现。背面两尊方柱上还有一副对联:“廿二七三天地志,双八孤六圣贤心”。上联意为苏氏22岁守寡,73岁作古。下联意为她16岁出嫁,其子6岁成为孤儿。此联概括了苏氏恪守孝道、历经磨难的一生。

最吸引人的是牌坊的上层, 数十块6尺长的挑角石板,错落有致地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层层向外延伸。巧妙的设计既使牌坊的下层石体免受雨水冲刷,又给牌坊增添了协调飘逸的美感。在下层石板的正中间位置,嵌有一精美石龛,嘉庆帝钦赐的汉白玉“圣旨”就供奉在九龙环绕的石龛里。

如此尊贵的牌坊,皇帝为何要把它立在穷乡僻壤的小刘庄呢?这说起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贞节烈女 ?孝心感天

据传,当时小刘庄有个叫刘自然的,与苏氏结婚不久就暴病身亡。苏氏上有体弱多病的公爹,下有不满6岁的孩子,家境贫寒。苏氏白天给地主干活,晚上纺花织布,挣来钱后给公爹看病、养家糊口。刘自然原本兄弟二人,刘自然死后,他的哥哥心生歹意,想独吞家产,就千方百计地逼苏氏改嫁。

当阴谋一次次遭拒绝后,有一天,东岸逢集,刘自然的哥哥悄悄来到集上的一家烧饼铺,因他与老板是故交,所以想让老板在烧饼里放毒害死侄子。烧饼铺老板既怕得罪刘自然的哥哥,又于心不忍,便设法把此事告诉了苏氏。天快晌午的时候,刘自然的哥哥进了苏氏家的大门,边喊侄子的名字“庆三”,边从怀里掏出两个夹着牛肉的热烧饼。苏氏去接被大哥拒绝,说要等庆三回来,看着孩子把烧饼吃下才放心。等了很久不见庆三回来,苏氏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对大哥说:“庆三去他舅家了,上午可能回不来,他回来了我不让他吃让谁吃?”大哥觉得也是,把烧饼递给苏氏就走了。大伯前脚刚走,庆三后脚就从里屋走了出来。只见母亲急匆匆地关上大门,把烧饼扔给了自家喂的一条狗。狗吃下烧饼不到一袋烟工夫便一命乌呼。母子俩见状抱在一起痛哭。苏氏知道老大不会就此罢休,于是带着公爹和儿子到娘家居住。

苏氏既是一个贞节烈女,又是一个贤慧媳妇。自从丈夫死后公爹病情加重,她除了干活挣钱,还要熬药做饭、做家务。夏天,她抽空给老人扇扇子、驱蚊虫;冬天,她怕公爹受冻,睡前先给公爹把被窝暖热,再搀扶老人休息,然后去照顾儿子。老人感动得常流着眼泪对邻居们说:“亲闺女也不如俺的儿媳妇啊!”

关于修牌坊的三种传说

关于牌坊的修建,流传着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苏氏的儿子庆三聪明伶俐, 有隔木识牌之才。他的舅舅爱打牌,他不时随舅舅去牌场。舅舅发现庆三的这个才能后喜出望外。一天,庆三和舅舅一块儿到一家大的赌场,配合默契只赢不输。

庆三上学很争气,后考取功名做了官。他把母亲的苦难身世写成奏章递交给皇上。嘉庆对苏氏的节孝事迹很钦佩,于是为苏氏修建了这道牌坊。

第二种传说是, 每年的二月二是祭祀人祖爷的日子。有一年苏氏去淮阳烧香祈福,三天后突然有人捎来口信,说苏氏在淮阳掉到河里淹死了。到了第二天,突然从淮阳来了一辆大车,车上装着一口棺材,打开一看,满满一棺材全是大元宝。人们都说好人有好报,人祖爷显灵了。上蔡的李县令也对苏氏的节孝深表敬慕,把她的事写成奏章报给皇帝,于是嘉庆传下圣旨,修了这道牌坊。

第三种说法在当地流传最广,也较接近事实。说是上蔡东岸牌坊刘的刘姓,和洙湖镇大刘庄寨的刘姓都是从山西省大槐树底下迁到上蔡的。当时大刘庄寨一个叫刘熙水的,在朝中给皇帝的儿子当老师。苏氏坚守贞节、敬老孝老的事迹他早有耳闻。刘熙水同嘉庆聊天时讲了此事。皇帝听后甚感敬佩,于是下圣旨要求户部限期为苏氏修建这道节孝牌坊。

传承孝文化 ?重修节孝坊

? ?苏氏节孝坊始建于嘉庆十二年冬,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文革”时上层全部被扒毁,珍贵文物一片狼藉,实在令人痛心。十年前,作为一个业余文化工作者,我萌发了宣传重修节孝坊的念头。

2009年3月,我召集刘存、刘闹等村民,拿着铁锨,拉着架子车跑遍了牌坊刘、柴庄等村,以收集原牌坊石件为契机,为重修牌坊造舆论。

2011年2月修牌坊行动开始,我首先捐款2000元,孩子拿出1000元。此举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以承包土地为业的刘东捐款3万元。刘学林、刘廷贵每人捐款3000元。五保老人刘存借钱捐了500元。全体村民都自觉捐了款。半年内,一个不足800人的小村,完成了近10万元的融资任务。

9月16日,当一辆装满牌坊石件的大货车到来时,牌坊刘人像过年一样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当时天哗哗地下着大雨,路面泥泞湿滑,但挡不住人们搬运石件的脚步。从公路到牌坊200多米的路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大家冒雨忙碌了大半天,直到把牌坊石件全部搬运完毕。

施工开始了,大家都义务出工。年轻人刘新士一人出资2000元,且刚做手术3天,忍痛上阵;五保老人刘新国捐款200元,晚上义务看工地……经过6天的紧张施工,节孝牌坊终于重修成功。

牌坊的作用与价值 ?

? ? 朴实善良的牌坊刘人为拥有这道节孝牌坊而自豪。大家都将苏氏作为尊老爱幼的楷模。淳朴的民风也由此形成。

该村村民许慧娴,婆婆患脑梗留下后遗症,她伺候婆婆四年如一日,被县民政局评为“好媳妇”。她的事迹被省报报道。

该村的刘天顺兄弟几个争着赡养父亲。有人说,因生活节奏快,传统文化的精髓被淡化了。但在该村,孝文化却越来越受尊崇。这也是节孝牌坊的现实作用。

为了使孝文化在孩子身上得到传承,笔者依托牌坊这一孝道资源,创办了英杰学校,坚持让学生写崇孝感恩日记,搞“孝星”评比。我创作了一首《崇孝歌》给学生作孝道教材,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孝文化的种子。

我和王盼明老先生还把《崇孝歌》自费打印1万份,除在东岸集上和多地庙会上散发外,我们俩还开着车跑遍全乡23所中小学,让师生人手一份。

牌坊重修后,我邀请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陈玉德来牌坊刘村实地考察。陈老师被苏氏的孝道事迹所感动,经过2个多月的伏案笔耕,完成了6场古装剧《孝感龙心》的剧本创作。县政府拨专款让县豫剧团排练该剧。由于素材好,演出水平高,该剧获2014年驻马店市戏剧大赛奖,次年又获河南省黄河杯戏剧奖,2017年荣获国务院“优秀素材”奖,并颁发奖金50万元。

近年来,节孝牌坊越来越受关注。省文物部门多次对牌坊及该村进行调研勘察。牌坊保护和广场扩建项目已立项报批,打造牌坊刘为孝文化特色村项目也在酝酿策划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