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敏感、细腻,她经历过人生太多曲折,却表达的是哀而不伤的笔调和对人生的坚定。
梦里,惊魂的梦魇,里面有太多的不安和不舍;梦外,是物是人非的感慨,是一段又一段难忘的过往。
现实世界,痛苦但必须活着,世界上总有些什么,是我们无法强求的,还不如释然一点。 所谓梦里花落知多少,便是那梦里花,云中雾,水中月。
三毛虽没能得到永恒的幸福,却拥有了永恒的爱情,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或事,不用去追忆,因为它们早已深藏于我们的心底,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入了我们的灵魂。
三毛的全集中,有十几本书,如果先要我选,我会选择《撒哈拉的故事》和这本《梦里花落知多少》,主要是想从三毛两种不同的状态中的作品更深地了解她的作品,了解她。
这本书开篇的几篇小散文,只是体现出了她仍是十分思念荷西,还没有花很多笔墨写出她当时的痛彻心扉。
但当她越往后写,特别是有副标题,迷航之1234,这四篇,真的是惹人怜惜。作为一个旁观的人,真的看着书中那个时候的她,特别想冲上去给她一个拥抱,给她一些安慰,希望她振作起来,不要再这样沉浸在失去荷西的伤痛中,夜不能寐,胃又绞痛。
自己看着她这般样子,也感到难受,所以我很难想象,三毛的那么多朋友,看着这样的三毛该是多么的悲痛。还有,这本书沉重的笔触,给我一种比较压抑的感觉,不如《撒哈拉的故事》那么轻快,轻松。
在整部作品中,三毛的父母对三毛那非常深沉的爱,也是十分感慨。
其中有些作品,好像写到了三毛她似乎已经发现了命运是不能更改的,命运已经给你安排好了,你自己无法去选择无法去逃避掉的东西,只能接受、只能承担,我以为她快要看开了,会释怀一点点。
可是,紧接着的下一篇作品,她仍是沉浸在悲恸中,感到这个伤是抹不掉了,但只希望她能稍稍放下一点点,真的,有一点点,她就好受些,我们也好受些。
而且从这部作品中,对三毛也了解了更多。原来她其实不是很喜欢别人叫她三毛,不是很喜欢饭酒局,不是很喜欢虚伪…原来她喜欢别人叫她自己的名字,喜欢安静,喜欢原始味,喜欢有素质的同道…所以也不枉读过一场。
还有在她整部作品的最后几篇散文中,印象特别深的,她对待不同来买她房子的人,她都能够,容忍别人的各种“问题”,选择微笑接待,微笑送别。
还有在她临别前,给不同的朋友,送他们不同的需要的东西和不同的喜欢的东西。她记住了他们的爱好。
在要回台,那边朋友说“喝了这儿的水就是这儿的人了,你必定会回来。”三毛则说“水能变血吗?”这种不忘本。的还有其实,三毛在失去了荷西之后,可能在“死”这个边界徘过,但她有责任心,他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还有她在台的时候遇到的一家素养很高的人家,十分喜欢。其实,以我站在我个人所了解的层面来说,我觉得三毛她就是同样的一种素养很高的人。我很欣赏她。青涩粗糙的文字可能过于重复朴素,但这都是我在阅读该书时的由心而生情感!
有读者如是说到:三毛这一走,走的好生潇洒、好生洒脱。终于在文章的最后,看不到她想荷西的抑郁,而是往上奋力想要挣脱的自由。但她不知道,在过后的五年里,真如她自己的感知,真的就随荷西去了。
倘若当时她在遇见亚兰时,允许自己再爱一次,结局或许不一样,或许某年某月的今天,她还是个幸福的人,在靠近大海的旁边,她依然如旧的写着她笔下的人和事,写着异国风情 。
每一个走进她小说里的读者,都被她笔下人物的热情打动,她走哪都是热闹的,唯有自己,其实是孤寂中最感伤的主,奇怪的是,都一个读她的人,都倍加喜爱她,被她感动。比喻我,就忍不住想要分享她的小说,因为实在是忍不住的想往下看她所有的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