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唐代最为著名的大诗人,晚唐张为在其《诗人主客图》中把很多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都封为某一种风格领域中的主,比如孟郊是清奇僻苦主只有白居易,不是哪一种风格的主,他被尊为广大教化主,意思就是他的诗歌具有特别广泛的影响从唐代开始,白居易的诗歌就受到日本等东亚邻国的高度重视,可见他的影响力早已越出国界,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白居易诗句诗意?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白居易诗句诗意(诗意人生典型白居易)

白居易诗句诗意

白居易是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唐代最为著名的大诗人,晚唐张为在其《诗人主客图》中把很多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都封为某一种风格领域中的主,比如孟郊是清奇僻苦主。只有白居易,不是哪一种风格的主,他被尊为广大教化主,意思就是他的诗歌具有特别广泛的影响。从唐代开始,白居易的诗歌就受到日本等东亚邻国的高度重视,可见他的影响力早已越出国界。

白居易本人把他的诗歌主要分成四大类,这四类分别是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和杂律诗。

讽喻诗是白居易本人最重视的一类诗。讽喻一词原来的意义是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古人都认为这种表达方式跟《诗经》一脉相承。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对自己的讽喻诗概括了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美刺比兴。所谓美刺,就是赞美与讽刺,所谓比兴,本来意义是《诗经》中所运用的两种艺术手法,但唐代诗人如从陈子昂到杜甫都倾向于把比兴理解成《诗经》里面一种以委婉的方式来进行美刺的这样一种特征。所以白居易就把美刺跟比兴合成一个名词,这正是强调要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白居易写讽喻诗,其主要价值在于政治而不在于文学,他要用诗歌来针贬时弊,干预政治,这样一种诗歌就像白居易在他著名诗歌纲领中所说的那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就是完全是为了时代,为了社会的现况而作诗歌。白居易的这种讽喻诗即使是到了我们现代白话诗中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这些作品无情的揭露了当时中唐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悲惨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也批判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不恤民情的真实嘴脸。应该说,这样的诗歌表达的是人民的心声,所以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也可以被称为是人民的代言人。相传白居易的诗风非常的通俗易懂,相传他的诗老妪能解,只有这种切近民众的诗歌内容,才可能达到这样通俗的程度。比如中学所学习的名篇《杜陵叟》、《卖炭翁》。

白居易诗歌分类中另外两类闲适诗和杂律诗,这两类诗基本上是写他作为一个士大夫、作为一个官员,不管是在位还是退休,写他个人的一些生活情况,抒发个人的一些人生感受。这些诗歌中没有写到民生疾苦,也没有对其他人或者事物的感怀伤时,完全是写他个人的生活状态,写他个人如何诗酒风流。这些诗的价值在于,白居易在诗中真实的披露了一个封建时代读书人的一种情怀,这些诗对于后人怎样来处理自己的人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要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选择出世做官还是退隐山林,白居易对此的解决方案是折中,所以他提出了一个答案,叫做“中隐”,既不是大隐也不同于小隐,既不在朝中做大官又不是退隐山林,他是在京城之外的其他地方做一个不太重要的闲官,他认为这是中隐。

白居易早年的人生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他在政治上曾勇于进钠忠言,在文学上也勇于批判现实,他早年很有为了正义的事业而奋不顾身的那样一种气概。但是当他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朝廷贬官,在政治上受到了严厉打击以后,他的人生幅度就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以后,他的政治热情已经逐步消减了。这个时候中隐的思想在他心中产生。那么他的这种中隐的态度和观点仅仅用于个人的生活,尤其是对于个人的物质享受这些方面,对于我们今天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因为不论在什么方面,一个普通人永远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正确看待这种状态,那么你才能够获得安宁、愉快、满足的心境。

那么最后还有一类就是白居易的感伤诗,下面我们简单看看他的感伤诗。感伤诗从中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首长诗,它们也可以被称作白居易的代表作。我们稍微来看一看《琵琶行》这首诗的情况。

白居易因为勇于言事得罪了朝中权贵而被贬江州,去担任一个司马的闲差,在江州三年多的贬谪生涯中,政治上一无所成,没有任何值得记载的事情。但是他在江州这三年生活并不是白过的,因为在创作上获得了丰收,其标志便是写出了《琵琶行》这篇长诗。《琵琶行》这首诗的产生好像是出于偶然,一天傍晚白居易到浔阳江边去送客,偶然邂逅了一位从长安流落到这里来的故倡,听到她弹奏琵琶,心有所感就写了这首诗。这个题材本身好像并没有重大的意义,诗歌中也没有离奇曲折的内容情节,仅仅是写听琵琶过程的一首诗,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绝唱呢?当然我们首先可能会想到的因素是《琵琶行》这首诗它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描写,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一种境界。我们简单的来看一看。

首先是叙事方面,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正当酒酣耳热之时,却缺少丝竹助兴,因为唐人送别一般需要有丝竹来助兴,现在却没有音乐,他们很扫兴,主客双方都郁郁寡欢。本来是要分手别离了,但突然传来一阵天乐一样的琵琶声,于是他们便闻声寻找,最后终于请出了那样一位弹奏琵琶的商妇。等到一曲弹毕,这位琵琶女自述生平,她的话引起了白居易深切的共鸣,因为双方都是沦落在外的不幸之人。这首诗在叙事上面应该说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情节发展非常的自然、引人入胜。

然后是抒情方面,琵琶女伤今抚昔,自感身世,而白居易也是贬谪漂泊,他也正好处于人生低谷,自伤怀抱,所以双方的感慨可以说是同病相怜,感人至深。《琵琶行》之所以全诗都沉浸在一种浓郁的伤感氛围当中,强烈的抒情性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当然《琵琶行》在艺术方面令人称道的是其描写,真称得上绘声绘色。我们看琵琶女的姿态,她刚刚走出船舱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地方官员面前是那种羞怯的举止,到一曲弹毕后她整顿衣裳收起敛容,又是一种非常的收敛含蓄的举止。在譬如诗中偶然写到浔阳江上的那一轮秋月,也是非常生动。一开始送客时,他说“别时茫茫江浸月”等到琵琶女一曲弹奏完静下来又写到江月,说“唯见江心秋月白”再等到琵琶女诉说生平、诉说自己如何失意时,又说“绕船月明江水寒”,月亮给诗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三个地方都只用一句写江上的明月,但是我们读后,仿佛一轮秋月就在眼前。甚至后来一看到水面上的月影,我不会想到其他专门咏月亮的诗。往往只会想到《琵琶行》中的这几句,可见他的描写是何等的生动。

当然《琵琶行》中最出色的描写就是对于琵琶声的描写,我们都知道音乐艺术是很难用文字来描写的,因为音乐跟文字跟诗歌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诗歌是诉诸于文字、视觉的,又是相当具体的、物像的,而音乐是诉诸于人的听觉,它没有物像,是抽象的,所以用诗歌来写音乐非常难。那么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说是因难见巧,把琵琶声写的出神入化,让人读了以后仿佛身临其境,仿佛亲闻其声。我相信凡是读过《琵琶行》的都难忘诗中那一段对于琵琶声的描写。让我们来看一看: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断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什么叫做绘声绘色,《琵琶行》中的这段话就是绘声绘色,这种高超的描写是《琵琶行》受到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琵琶行》之所以感人至深,之所以能传诵千古而至今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除了它的清词例句和刚才说的对琵琶声的那段臻于化境的音乐描写,这样一种高超的艺术水准使读者产生钦佩感外。更重要的是品味诗中蕴含的情感。所以《琵琶行》让读者深受感动的就是诗歌中所蕴含的渗透进去的这样一种满腔同情,是白居易对素昧平生的琵琶女的同情和共鸣。诗中最有价值的警句不是描写琵琶声的句子,而是这两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本来只是一个供人娱乐的歌姬,白居易却是身为朝廷命官的士大夫,两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本来是天差地别的,可是异质同构的命运却让他们在浔阳江边偶然相遇,也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真诚的共鸣和由衷的同情。当琵琶女最后用琵琶声诉说心事,弹奏出一种凄凄不似向前声的凄怨的曲调的时候。为什么会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原因就在于这里。

同情心是所有善良的人们都具有的本性,而共鸣是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们都能产生的情感。社会地位的高下,文化修养的高低,或者是贫富贵贱,都不会从根本上阻止人与人之间进行这种情感交流。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就产生了这样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跟男女之爱毫无关系,跟功利目的毫不沾边,所以它纯洁、真挚、感人。《琵琶行》最感动我们就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这种同情心,他的警句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远在他乡的人,即使漂泊到天涯海角,即使暂时感到举目无亲,只要你怀着这样一种善良的情怀,就一定会在陌生的人群中间发现共鸣。

我们应该牢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句,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怀会给冷漠的社会增添一丝亮色,会给孤独的心灵带来一缕暖意,这是《琵琶行》最大的价值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