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新东方明明只是一个英语培训机构,却走出了像李笑来,古典,罗永浩,俞敏洪,董宇辉这样的跨界高手。

不仅如此,欠了6个亿,主营业务被迫取消,这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难以承受的,可是无论是罗永浩,还是俞敏洪,他们都在很短的时间里走出了困境。

明明只是个教英语的老师啊,为什么可以这么牛?其实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英语很好,可是英语好和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困境,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吗?

其实还是有关系的,这种关系就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决定思维是谁提出的 语言决定思维俞敏洪(1)

在语言学范畴里,有着这样的一个假说,那就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在先,思维在后,语言决定思维。

顺着这个假说,我们就可以得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语言的结构、意义和使用方式不同,会影响使用者的认知方式,改变他的思维模式。

举个例子吧,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医里有很多词汇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比如“宫寒”、“肝火”、“阴虚”等等。同样的,在很多语境下,我们也觉得用英语似乎更能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你好low。

这就是语言不同,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语言决定思维是谁提出的 语言决定思维俞敏洪(2)

再介绍一篇发表在 AER 上的文章(Chen,2012),这虽然是一篇经济学文章,但在里面却刚叙述了语言对人类时间感知程度的影响。

文章里提到,中国人民的储蓄率远超欧美国家的储蓄率。为什么中国人爱存钱?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解释,但是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汉语是一种弱时态语言,而英语则是一个强时态语言,时态的强弱不同,从而导致了储蓄率的不同。

由于汉语是弱时态,所以我们就会感觉昨天今天明天都差不多,觉得是过去导致了现在,所以现在也会影响未来。 当钱拿到手后,中国人就会感觉,今天花钱和明天花钱都差不多,别冲动消费。 而且现在房子那么贵,我得把钱存起来以后才凑得出首付啊。

而英语由于是强时态,昨天就是昨天,今天就是今天,明天就是明天,他们会把过去、现在、未来划分的相当清楚,感觉这三者没什么关系。

所以钱拿到手,美国人就会偏向赶紧花出去,谁知道未来我会是啥样呢?万一明天我就出车祸了呢?要活在当下啊,今朝有酒今朝醉!

语言决定思维是谁提出的 语言决定思维俞敏洪(3)

而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的思维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汉语是一种相当写意、飘逸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一种结构非常缜密的语言。

这一点在用英语翻译中国的古文和诗词时,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你是逐字逐句地翻译,那么翻译出来的英文一点美感都没有了,更表现不出古文的意境。

这里我们就总结出了,汉语和英语在语言上的两种差别,一个是弱时态和强时态的差别,一个是感性和理性的差别。

按照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观点,语言决定了思维,那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就偏向于模糊时间性,同时又趋于感性,而西方的思维则是偏向于鲜明的时间性,同时又趋于理性。

前几年大火的中国科幻片《流浪地球》就是一个证明,同样是地球的环境不适于生存,中国人的思维是带着地球去流浪,多么浪漫而感性,如果换做西方来拍这个电影,那就是逃离地球,直接找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

这里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的思维方式哪个更好,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思考的维度不同,这就意味着,学会了一种语言,就多了一种思维问题的维度。

语言决定思维是谁提出的 语言决定思维俞敏洪(4)

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上来,为什么罗永浩和俞敏洪可以快速地走出困境?这就是“英语思维”起到了作用。

“英语思维”里的强时态性,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将过去和未来与现在割离,而“英语思维”里的理性,则让他们不怀念过去,不担忧未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现在。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一门语言,而是掌握一种思维模式,当别人在一种思维模式里找不到头绪时,你却可以开启另一种思维模式,来帮助你解决问题。

那么对于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可以收藏并且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

如果你想持续获得职场的干货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职场综合实力,那么请关注我,我会持续为大家带来职场干货,助力你的职场发展。

语言决定思维是谁提出的 语言决定思维俞敏洪(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