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抗战期间日军在攻入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周惨无人道的大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沦为冤魂。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向前倒溯292年,1645年4月25日,在江南风景名胜古城扬州,也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扬州十日三屠真实历史日记(扬州十日比南京大屠杀还惨烈)(1)

当时正是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扬州保卫战,但势单力孤,最终城破。为报复扬州军民的顽强抵抗,清军入城后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据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十天之内,死难者达八十万之众,是近300年后南京大屠杀6周之内死难者人数的两倍有余。满清入关后虽然残暴,但史实真是这样吗?

扬州市广储门外街24号,矗立着占地一座6000多平米、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史可法纪念馆。大门两侧一副对联正是史可法生命最后时刻的内心写照:“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1644年三月,明都北京已被李自成军攻破,崇祯自缢。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但南明小朝廷外有强敌(清军),内有奸臣乱党,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

扬州十日三屠真实历史日记(扬州十日比南京大屠杀还惨烈)(2)

身处乱世,忠臣史可法这股清流纵然披肝沥胆,也无法挽救大势已去的明朝气数。他带领扬州军民,与势如破竹的清军虎狼之师进行了殊死搏斗,战况极其惨烈——知府任育民不屈被杀,全家投井;都督刘肇基率残部四百余人与城内市民一起,与清军展开巷战,直至全军俱没,无一人投降;史可法被俘,清军主帅、豫亲王多铎极力劝降,均被严词拒绝,最终慷慨就义。

扬州十日三屠真实历史日记(扬州十日比南京大屠杀还惨烈)(3)

然而战争的结束,却并不意味着杀戮的停止。清军入城后,多铎纵兵烧杀抢掠、猥亵奸淫、无恶不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十日”。1645年4月25日,扬州城破,一个名叫王秀楚的秀才幸免遇难,之后他将自己的见闻纪录下来,写成《扬州十日记》,篇幅不到八千字。内容大致如下:

扬州十日三屠真实历史日记(扬州十日比南京大屠杀还惨烈)(4)

4月25日:清兵破城,王秀楚看到几十个明军骑马保护史可法夺路而逃,但大街上已经是尸横遍地,晚上城中火光四起,大屠杀开始了;

4月26日:大火烧了一夜,清兵持刀到处追人屠杀,并且抢劫财物,同时又掠夺妇女。屠杀达到高潮;

4月27日:城中积尸如山,王秀楚躲在乱坟堆,亲耳听见清兵喊杀声、刀环响声和百姓哭声;

4月28日:王秀楚记录了一个小孩呼唤母亲索要食物,却被清兵打碎脑袋的惨剧;

4月29日:清兵大肆放火,居民或是家中烧死,或是外逃时丧命于清兵屠刀。传言:“明日王爷下令封刀”;

5月1日:清兵“封刀”,但杀人、抢劫、强奸仍不间断;

5月2日:有官吏出来安抚百姓,各寺院僧人开始焚化积尸,“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

5月3日:官方张榜放赈,发生“抢米”现象;

5月4日:扬州尸气熏人,到处焚尸;

5月5日:躲藏的百姓开始出来走动,但仍有抢劫事件发生。

扬州十日三屠真实历史日记(扬州十日比南京大屠杀还惨烈)(5)

之后史学对《扬州十日记》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不少成果认为它只是孤证,而且内容中多有经不住推敲的地方。比如王秀楚如何能够听懂“红衣者”(即清兵)的对话。当时入关的清军,必然是以满语对话,他怎能听得明白?

但争议更大之处,在于清军如何能在短短十日内屠杀80万军民?战争中死亡人数的多寡,主要由战场大小、双方投入兵力数量、战争时间长短、战斗激烈程度、使用武器杀伤力以及军队纪律素质等诸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南京大屠杀中,五万日军用现代化的枪炮,加上活埋、焚烧、砍杀等野蛮行径,血腥屠杀四十多天,也“只”让30多万南京军民成为冤魂,而冷兵器时代的清军,如何能成为比日军更野蛮的“杀人机器”?

事实上,不仅扬州孤城没有80万人,当时连整个扬州府(领属三州七县 , 分别是高邮州、泰州、通州、江都县、仪真县、泰兴县、宝应县、兴化县、如皋县、海门县,其中扬州与江都县府县合一)加起来的人口都没有80万。据考证,全府人口最高时时万历六年(1578年),为81万余人,但此后至康熙十四年(1675年),因天灾、瘟疫、战乱等,扬州全府人口减少约42万人。王秀楚纪录的是扬州城内的大屠杀,而不是扬州府全境,八十万人即便不是虚指,也是极其夸大。毕竟扬州城,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人。

扬州十日三屠真实历史日记(扬州十日比南京大屠杀还惨烈)(6)

2005年底,扬州城区面积71.8平方公里,人口66.7万人。而三百多年前,根据史实记载,明朝扬州城区面积仅为约3.8平方公里,除去水体、建筑、林木等,实际能容纳“八十万”死者的地方只有40%,人均能够分得的面积不足1.9平方米,相当于长宽各1.4米的正方形。换言之,他们生前要摩肩接踵,死后必须摞起来,这还没有考虑入城数万清军、扬州幸存者及其他可以活动的车辆等,这完全无法想象。

另外如前文所述,明清战争,虽然枪炮已开始使用,但主要还是冷兵器,因此在屠杀时间固定(十日)、武器原始(刀枪剑弩)的前提下,攻入扬州的清军人数,从很大程度决定了清军能不能屠杀“八十万人”。

扬州十日三屠真实历史日记(扬州十日比南京大屠杀还惨烈)(7)

清朝入关时,计满洲八旗三百二十佐领共九万六千人,蒙古汉军八旗各一百七十一佐领五万一千三百人,合计不到二十万,还要要留一部分守卫老巢,因此入关总兵力不可能超过二十万。那么多少人参加扬州战役呢?当时清军分为三部,多尔衮留守北京,阿济格和多铎率两大主力军进剿李自成大顺政权,攻取西安以后,阿济格率其部进一步追剿李自成,多铎率其部进攻南明政权。这样多铎手中可用之兵不会超过十万,而由于南下战线很长,扬州只是个小战场,因此攻城部队大约只有四五万人。区区四五万人,要在十天之内(书中记载第五日即完成)手刃八十万,平均每人要杀二十人左右,这完全不符合常理,且不论杀人者心态是否崩溃,手中兵器恐怕都要更换个好几次吧。

此外,《扬州十日记》中还记载:“又谕各寺院僧人焚化积尸……查焚尸簿载其数, 前后约计八十万余”。据康熙十四年《扬州府志卷之十九·寺观》载,扬州府城和江都县城 (含郊区) 共有寺观76座。如每座寺庙50人,合计不过3800人。让3800人完成80万尸体的运输、燃料收集、焚化等工作,则更是天方夜谭。

扬州十日三屠真实历史日记(扬州十日比南京大屠杀还惨烈)(8)

由于清朝大兴文字狱,在官修《四库全书》时,删去了大量反满言论,扬州大屠杀留下来的资料很少,因此抛开《扬州十日记》考证扬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相当困难,很多史学家也都只能根据其他旁证估算,也不大多不敢下最终结论。文史官综合各方资料,大胆推测,扬州大屠杀最终被害人数在10万上下。

《扬州十日记》堪称一部奇文,以一些真实的细节反映了明朝亡国时生灵涂炭的惨烈,在史学界影响极大,被《清代通史》、《辞源》、《辞海》、《中外历史年表》、《清史编年》 ,甚至科普通俗读物《简明中外历史辞典》、 《上下五千年》所引用。但是这样的文章,与严肃的史学著述并不相同,更像是文学创作,存在不少夸张,但如果不假思索予以采信,则必定要贻笑大方。

清末诗人吴嘉纪,曾在他的《李家娘》里对扬州大屠杀有过这样的描述:“城中山白死人骨,城中水赤死人血。杀人一百四十万,新城旧城内有几人活?”而这样的数据,更加经不起推敲了!

后记:

当代世界出版社曾出版《金庸看砖》一书,当中有一篇题为《评金庸金盆洗手作<鹿鼎记>》的文章,当中提到:“在行侠仗义方面,小宝(指《鹿鼎记》中主人公韦小宝)从来拣对自己有利 的事做,“ 为朋友两肋插刀 ”的笨事他是不干的。在大是大非方面,他虽依稀记得“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的惨史, 然而要站起来,反对这大屠杀的罪魁康熙,他不干 。”

扬州十日三屠真实历史日记(扬州十日比南京大屠杀还惨烈)(9)

这里点出了金庸原著中的一大历史bug:康熙出生于1654年,扬州大屠杀时,他才九岁,如何能算得上“罪魁”?

参考资料:

1. 《扬州十日记证讹》作者:金宝森

2. 《谁是“扬州十日”的罪魁》作者:白京

3. 《扬州大屠杀的遇难人口考证》作者:陈国庆

4. 《扬州:选择与遗忘》作者:李立玮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