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军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来,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具体原因与过程,却是估计很多人不太清楚。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真的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1)

其实这些事与“头发”脱不开关系。汉人自古便注重头发,进入农耕时代以后,饱暖得到解决,我们的祖先便有了审美意识,头饰慢慢发展了起来,与此同时慢慢演绎出关于头发的一套较为繁缛的礼节。自从孔夫子发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圣训以后,捍卫头顶上的青丝,更不仅只是一种审美的需求,也赋予了伦理上的意义。于是,绾发结缨戴冠再也不只是一件小事,而成为丝毫也马虎不得的大事。

自秦汉至于明清,头发不可毁伤的祖训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这种意识的演变下,削发也就成了一种处罚的方式,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才执行削发示惩。三国时的曹操,再一次军事行动中骑马误踏麦田,触犯了自己所定的“踩踏农田者,斩首示众”的军纪,但他作为最高首领,如果身死军队必然大乱,于是他以发代首,剑削青丝以谢军中,这种“惨烈”的自我惩罚方式一度使得军中士气大振。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真的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2)

清兵入关后,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留辫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顺治元年,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衮“谕令剃发”,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但这一政策遭到强烈反对,后来被迫取消。

但顺治对于“剃发蓄辫”这一满人传统发饰非常执着,关于满清为何留辫子的这个问题,顺治皇帝曾用“削平四夷,定鼎中原”褒赞他们祖先的发式,所以他势必要把“辫式”推广到治下的每一寸土地。于是顺治二年,顺治帝再次颁发“剃头令”:“京城内外,限十日,各省自昭令到达日算起,限十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真的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3)

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训令是真正触及到了汉人的底线。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还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为此,汉人奋起反抗,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反抗异常激烈,满族统治者的镇压也异常残酷。血风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惨不忍睹的历史悲剧,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头落地。

最悲壮的莫过于“扬州十日”,这是年农历六月二日,当时的扬州人在阎应元、陈明遇的率领下誓死捍卫头上之发,誓死效忠明朝,他们坚守了城池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人,同时有六万七千壮士战死于城墙上下。但小小城池顶不住清兵远远不断的兵力补充,最终还是被破城。城破后,清军纵兵屠杀十日,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有十七万多军民死于清兵刀下,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真的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4)

反抗,镇压,再反抗,再镇压。随着南明小朝廷的一个个垮台,人们光复的希望也一个个地破灭了。慢慢地,人们不再反抗了,终于接受了满清统治的现实。而辫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们麻木了,习惯了,不再觉得不顺眼,不再觉得它是化外蛮夷之俗了。甚而,辫子乃至成了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之一。

关注小乔讲历史(ID:bt3824),带你三分钟了解一段历史趣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