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李大潜院士也说,眼里只有数学知识,而没有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那就等而下之了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文中将从数学的应用、数学的发展史、数学思想、数学与哲学、数学家故事这5个方面入手,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从而爱上数学、理解数学、用好数学,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把数学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把数学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数学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把数学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摘要】新课标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李大潜院士也说,眼里只有数学知识,而没有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那就等而下之了。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文中将从数学的应用、数学的发展史、数学思想、数学与哲学、数学家故事这5个方面入手,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从而爱上数学、理解数学、用好数学。

【关键词】数学文化;渗透;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数学文化。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北大的孙小礼教授,而顾亚龙教授在《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的专著中做了比较权威的定义。数学文化指的是,蕴涵在数学知识性成分中的数学思想、理性精神、数学观念、求真精神以及它们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涵的信念品格、价值判断、审美追求,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性成分。

那么,我们为什要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呢?新课标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李大潜院士也说,眼里只有数学知识,而没有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那就等而下之了。可见,数学文化在数学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把数学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也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如何把数学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数学与哲学、数学家的故事这五个方面着手落实。

一、数学应用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但让学生找出来,通常都会说一些皮毛、概念,实际上并不能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知识,张嘴就是稳定性,仔细再问: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怎样的?你见过它稳定性的威力吗?摇头,书上是这样说的。正巧书上有一道“挑战自我”的题目:用牙签搭一座桥,看看它的稳定性。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搭一搭。周末虽然时间充裕,但还是有部分学生选择放弃,一根一根牙签慢慢搭,牙签又小,实在太麻烦了。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坚持搭完牙签桥,还对它进行了装饰,非常用心。周一展示活动开始了,当完成的小伙伴拿出作品进行展示时,围观的群众都惊呆了:一根一根牙签搭起来的桥,那得有多大的耐心和决心呀?对,这就是数学的求真精神和不畏艰难的探究态度非常强烈地展现眼前、印在心中。展示的同学还用30千克的物体压在巴掌大的牙签桥上,小小的牙签桥岿然不动,实验成功,孩子们被折服了,这次可是用眼睛看见了稳定性的。我抓住机会向学生介绍,在实际生活中,如建筑物中的埃及金字塔、巴黎埃菲尔铁塔、中国古代凉亭的顶部等,都是利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建造而成的。数学的应用,在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用途非常广泛,而且这样的建筑看上去既宏伟又美观,这也是数学美的展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背后的意义,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要有求真、探索精神,同时要有一双发现数学美的眼睛。

二、数学发展史

数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以四年级的教材为例,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认识更大的数”时,有一课“从结绳计数说起”讲的就是数的起源。早在原始人时代,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注意到一只羊与许多羊,一头狼与整群狼在数量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产生了数的概念。最早人们利用自己的十个指头来记数,当指头不敷应用时,人们开始用石子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的计数方式。又经历了数万年的发展后,出现了最早的记数系统,如古埃及形象数字、玛雅数字、中国算筹数码,这些记数系统采取不同的进制,有六十进制、二十进制、十进制,最后发展到大家都熟悉的阿拉伯数字。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实物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数的起源,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史,知道数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对数的历史回溯,不再觉得数字只是个简单的符号,它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的,从而产生了对数学的仰望。

三、数学思想

小学的数学思想有很多,也很丰富。举个例子,说一说符号化思想。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运算律》时,教师可以创设具体情境,从实物到图形再到符号,逐步抽象,以符号的浓缩形式来表达大量的数学信息。如57 288 43=(57 43) 288,也可以用字母表示这类式子:(a b) c=a (b c),如(2×4)×3=2×(4×3),用字母表示这类式子:(a×b)×c=a×(b×c),像这样的运算律很多,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把复杂的语言文字叙述用简洁的字母符号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存在,数学语言是能使数学成为描述世界的工具和贮存、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的字母表达式就是数学中符号化的思想。通过字母表示的运算律,还有后续学习的方程,都会让学生对符号化思想的认识得以不断内化与提升。

再举个例子,说一说数学的极限思想。极限思想的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不难发现,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如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处处留心,是可以引导小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的。

四、数学与哲学

五年级学习分数乘法时,教材引用了«庄子•天下»中的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远也截不完。问学生:每天截一半,取得完不?有学生立马说可以,有学生说不可以但不能说明原因。那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哲学道理。学生一听,哇,数学可厉害了。我们一起动手画一画吧。首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表示一尺木棍“1”,日取一半,就是“1”的,也就是;又日取一半,就是的,也就是;又日取一半,就是的,也就是;再日取一半,就是的,也就是......以此类推,无穷无尽,正如古人所说的“万世不竭”了。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的操作,用图形直观理解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意义,即单位量与单位量都是分数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单位的几分之一,分数单位与分数单位的积仍然是一个分数单位,诠释了这个看似简单的哲学道理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数学是“讲道理”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数学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五、数学家的故事

在小学教学中,为孩子树立榜样意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而数学的学习,怎能少得了数学家的故事呢?数学课本上有个小学生都知晓的算题:1 2 3 4 5...... 100=?对,这就是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话说8岁的高斯有一天上学,老师生气了,对他们说:“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小高斯用不到半小时就算出来了,“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老师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这就是高斯定理了。高斯长大后成为了数学家。一个8岁的孩子,正好和小学的学生年龄相仿,他的故事可以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热爱数学,那勇于探究的精神是值得孩子们学习的。

圆周率也是孩子们熟悉的,但圆周率并不是用现代高科技的计算器算出来的,它是一位名叫祖冲之的中国人算出来的。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作为一名中国人,为祖冲之自豪,同时也激发学生在现代条件优越的环境里,多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勇攀高峰的精神。

数学家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小学生们,熠熠生辉,永不退色。

教师在教学中,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内涵,将数学文化真正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到达课堂,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爱上数学,用好数学。

参考文献:[1]顾亚龙顾亚龙教授《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