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切反映社会现实、真挚摹写人生百态,始终是主旋律电影创作的主潮流。如最近上映的新疆题材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深切体现了民族团结与军民团结的时代价值观。9月19日,电影《平凡英雄》在乌鲁木齐首映,将中国人民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主题展开叙事。《平凡英雄》根据“救助救治新疆和田断臂男孩”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7岁和田男孩意外绞断手臂,在随后的救助中,医生、机组、乘客、警察等新疆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挑战时间极限,帮助断臂男孩在黄金八小时内横跨1400公里成功完成救治。电影围绕这一群始终将生命放在首位并坚守岗位的平凡英雄展开,聚焦了每一位参与救援接力创造生命奇迹的非凡事迹,谱写了一曲平凡英雄的赞歌。

近年来有哪些平凡的英雄(平凡英雄中的非凡英雄)(1)

一、真实事件形成强烈叙事张力

近些年,国产电影在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坚持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己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艺术创造中,抒写更多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水乳交融、心灵相通的生动故事,例如影片《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烈火英雄》《紧急救援》《守岛人》《攀登者》等,均以在各个领域、不同职业中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新时代英雄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坚守初心、追逐梦想的过程。灾难、疾病,乃至时间是他们强大的“对手”,更是他们身上所拥有的职业技能、敬业精神的精准“试纸”。无论是革命历史年代的英雄,还是现当代生活中的模范,我们看到了主旋律创作人物塑造的共同追求——即找到人物精神与当下时代生活的连接点,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英雄的平凡与非凡。

从电影的选题看,取材的真实性构成了影片的叙事张力,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电影作为有效的叙事媒介,以动态图像的逼真叙事方式艺术化还原了事件的经过,以语图互证的形式实现了对真实事件由文字传播向图像叙事的艺术呈现,既传递了故事的本质内涵,同时将这一事件中在个人层面彰显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具象而又直观的阐释。《平凡英雄》叙事节奏紧张有序,从一开始飞机进入跑道带入的紧张氛围,一直到断臂男孩赶往飞机场的路上,再到飞机遇到强烈的气流颠簸,故事情节在紧张的叙事过程中起起伏伏,片尾的字幕“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又进一步将整部影片的情感升华,也深刻唤起了观众的心理共鸣。紧张的叙事节奏推进了故事的发展,也一步步将观众带入设定的情境,综合化的图像叙事手段深入到各族群众工作与生活中,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和交流,形成了强烈的叙事张力,引发了观众的深层思考。

近年来有哪些平凡的英雄(平凡英雄中的非凡英雄)(2)

二、“以人民为中心”呈现火热现实

塑造各种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也是主旋律电影创新拓展的重要途径。导演陈国辉别出机杼地运用以人物驱动和结构事件的手法,充分调动电影叙事中的时间与空间元素,多视角呈现每一位参与救援的平凡人。在影片人物的图像叙事过程中,导演一开始并没有将所有机务人员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当机务人员需要不断地给断臂注入冰块,年轻机务员的害怕拒绝,与稳重成熟的机务长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叙事反倒显得更加生活化与真实化,如同观众在平时生活中对周围人物的认知一样。正是生活化与艺术化叙事的结合,使影片从不同人物、不同视角,凝聚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对当下时代的认同,对现代精神价值的认同,凝聚起民族团结的精神家园。难以控制自我情绪的乘客,握着断臂男孩的手不断鼓励他的机务长,影片从形形色色的人物比较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叙事更加丰富和饱满。这一系列或正面或反面的图像叙事,使我们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映射在个人层面的行为规范直观于画面,无须语言的评判,影像中呈现的不同行为及其传递的价值观在观众心中已有答案。

近年来有哪些平凡的英雄(平凡英雄中的非凡英雄)(3)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这部影片准确地体现了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即“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将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影片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书写他们在平凡的生活工作岗位中做出的史诗般的业绩,生动地诠释了国家领导人对我们文艺的要求。影片选择了大量的危机场景来拍摄、刻画和渲染一位位平凡人物,使得观众对影片中将平凡人物塑造而成的崇高伟大,产生了具体生动的了解。影片呈现了新疆各族群众内在生命力的集中展示,展现了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积极风貌,当影片在用情感温度与艺术力度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再一次体现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捕捉时代精神,反映人民心声,用新疆题材的艺术创作,热情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聂楠,博士、硕士导师,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新疆大学文化润疆研究中心 )

文章来源: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

(聂楠)(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