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一个永远斩不断的感情,自古至今,为人们所谈论。

小时候朗读宋之问的《渡汉江》,一直不明白“近乡情更怯”究竟为何?

童年的记忆中,回家是最美好、最高兴、最兴奋的事情,那是世间最幸福的港湾,有个最疼爱自己的父母与家人,有着满满一口袋爱吃的零食。

自小离家在外读书,半月有余才能回家一趟。那次刚回到学校,就掰着手指头默默数着回家的倒计时,盼望着时间过得快一点,再快一点。

终于等到临近回乡的前一晚,很多时候都能够兴奋地睡不着觉。这就是童年,乡下孩童为数不多的快乐事情,伴随着童年渐渐长大,始终无法体会“近乡情更怯”究竟是何种感觉。

他乡遇到故人两个人都是什么心境(上了年纪才明白)(1)

时光很快,大学生涯在悄无声息之间将我带离了家乡,这次,离家更远了。出发的凌晨,对父母有着万般不舍,因为我知道,或许未来半年的时间中,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确实,足足半年未曾回家,第一次体会到了远方的游子对家乡深深地思念之情。这是独自在外漂泊的感觉,是游子对远方家乡浓浓地怀念。

本以为再次回乡能够感受到“近乡情更怯”的矛盾,殊不知,年少轻狂少儿郎,只有思念无怯意。那个时候,我还依然天真地认为,唐代作者宋之问承受能力太差,回乡何来的怯意,只有归来的兴奋之情。

少年时期,觉得自己总是对的,自己是通过实打实地经验和历程诠释了真理的意义,如今回头想来,如同笑话般摇头苦笑。

他乡遇到故人两个人都是什么心境(上了年纪才明白)(2)

时隔多年,毕业多年,游历多年,经历社会多方打磨,终于能够体会到“近乡情更怯”是何种感觉了。

第一次有嘲讽“近乡情更怯”至今,有二十多个年头,盘踞在心中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本应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切实体会到这种怯意,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

离家多年再次回到家乡,或许一路上心情是急迫的,但随着家乡渐渐临近,这种兴奋感慢慢变淡,怯意随之浓郁。临近村口还未遇到乡亲们前,这种怯意是最为浓郁的时候,深深地压在胸口,令人喘不上气来。

看着变得有些陌生的环境,与自己记忆中的那份熟悉一一对应,从中寻找仅存那丝熟悉感,却始终无法掀开那份乡情。

沿着大路前行,当年的格局有了变化,很多陌生的身影在身边走过,来来往往。他们的目光中带着好奇,带着警惕,自带的那份排斥感让人心痛,似锥心般,一阵一阵。

他乡遇到故人两个人都是什么心境(上了年纪才明白)(3)

运气好或许会碰到一两个熟悉而陌生的乡间人,所有人都变得与记忆中苍老了太多,只能在他们佝偻的身形中抠出一点熟悉的感觉。

难怪,在他们眼中我更是“陌生人”,一别多年,由幼童长大成人,早已将童年的模样湮没在滚滚浪潮之中。或许,这也是他们多次打量后,依旧带着怀疑的警惕神色的缘由吧。

近乡情更怯——害怕记忆中的那些模样都消失了,担心落叶归根的地方再也没有熟悉的事物了。

落叶归根,落地是那片叶,归的是何处的根,这条飘荡归来的根究竟要埋到何处。

年少不知归乡怯,再悟已是归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