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渴望幸福。有人说幸福很远,追逐一生也不一定真正拥有,但实际上常怀感恩之心,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伯克利分校的一项长期研究结果显示,感恩能给人带来健康幸福。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本期编辑:张筱悦
感恩文化由来已久
感恩节起源于美国, 17世纪早期一批英国清教徒为了躲避国内宗教迫害,乘船漂洋过海、忍饥挨饿到达美洲大陆。他们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学会了种植玉米、狩猎、捕鱼等本领。
在第二年欢庆丰收之时,英国移民邀请印第安人一起感谢上帝施恩,因此有了第一个感恩节。
直到今天,感恩节作为一个盛大的节日被保存下来,提醒人们心存善念,心怀感恩。欧洲很多城市都是以教堂为中心逐渐扩大起来,人们在教堂做祷告,形成浓厚的感恩气氛。
时至今日,回馈社会仍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比如,美国的大学常会收到金额巨大的匿名捐款支票;学校也十分重视感恩教育,比如哈佛大学设有享誉世界的“幸福课”,教学生通过感恩之心寻找幸福真谛。
在中国,感恩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中倡导施恩、报恩的价值理念,“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等深入人心。中华传统的感恩理念,体现在尊祖敬宗、孝顺父母、爱悌同胞等多方面。
然而当下,随着浮躁社会气氛的蔓延,人们的感恩心态似乎越来越淡。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开始用金钱衡量人际关系,销售者将顾客奉为上帝,顾客则认为销售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消费者付出金钱,理所应当,不必谈感谢。
这种错误理念甚至延伸至朋友、家庭关系中,导致人们不懂感恩,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
心怀感恩,幸福常驻
如果你将生活视作理所当然,你将常常感到失望;但如果将生活视为赐予,那么生活也将回馈给你礼物。
人是社会性、群居性的动物,群居目的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互相扶持。对个人来说,懂得感恩,会让人珍惜当下幸福,对未来更有信心。
有能力帮助别人本来就是一种幸福,同时还能让人们意识到,陷入困境、需要帮助时,也会有人伸出援手。有了这样的经验,人们就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降低对未来的焦虑。
肖震宇表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马丁·塞利格曼提出24项积极心理品质,感恩就是其中之一。
感恩作为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帮助人从正面、乐观、幸福的角度看待世界及身边的人和事。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人,心胸豁达,不管是人际关系、生活状态,都比消极、悲观等负面情绪多的人更好。
美国科学家调查发现,那些常做好事、心存感恩的人,身体更健康,更善于化解和应对各种压力和紧张情绪。研究还发现,当人有善意举动时,大脑会释放出令人快乐的多巴胺,血液中复合胺的含量也会升高。
感恩有助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怀着感恩之心生活,心态就会谦逊和谦卑,就会对外界产生友善的敬畏感。
感恩还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人们和谐相处。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个体和谐,个体和谐的根本是心理和谐,具有感恩的心态,最有利于人的心理和谐。
相反,不懂感恩,对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都将产生不利影响。汤永隆表示,一个人不懂感恩,意味着他一直在索取,没有看到已经拥有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而不会快乐幸福。
对于不懂感恩的人,别人会觉得他不值得帮助。越得不到帮助,其欲望越不能被满足,就越不懂得感恩,久而久之会被社会群体排斥。
如何培养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并非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从小接受感恩教育,是养成良好性格,形成积极人生观的关键。生活中,多一些感恩的小仪式,也会让人更有幸福感。
利用节日感恩
许多节日都有“感恩”含义,比如教师节、母亲节等。利用这些节日,对身边的人表示感谢,也能时刻提醒自己要对身边心怀感恩。
写感恩日记
成年人和孩子都可通过写感恩日记的方式培养感恩的心。每晚睡前,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想感谢的人或事,列出三四条自己感到幸福的时刻,比如看到了美丽的夕阳,吃了美味的晚餐,看了场精彩的电影等。
坚持写一个月感恩日记,主观幸福感就会大幅提升。长期如此,看待身边事物的角度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言传身教,从小培养
让孩子学会感恩,家长、老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孩子。别人帮你开门,或者做件小事,都要随口说声“谢谢”。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懂得感谢。
睡觉前,父母还可帮助孩子回忆今天获得帮助的小事,以这种方式培养孩子的感恩心态。
摆放幸福树
肖震宇建议,在家里或公司,摆一棵类似圣诞树的幸福树,有什么想要感谢的事,就写在便利贴上,再贴在树上。天长日久,幸福树上会贴满各种幸福的小事,时刻提醒我们不忘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