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建筑独院(建筑不应遗忘的贡院)(1)

作者:李振声

每年高考到来的时候,我都要去那里转转,想看看当年的考场是什么样子,看它与今天的高考有哪些不同。

大明湖南岸有一处曾经很有名的地方叫贡院,也就是现今人们称谓的考场。考场叫贡院,自然与皇帝有关,不过这里贡献给皇帝的不是物品,而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每年高考到来的时候,我都要去那里转转,想看看当年的考场是什么样子,看它与今天的高考有哪些不同。但每次都无功而返,我只看到了一条叫贡院墙根的街巷,据说它是紧贴贡院的一条胡同,至于它隔壁的那个大院早已消失得无踪无影。才一百年时间,“贡院”已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被封存在了逝去的岁月里。

苏派建筑独院(建筑不应遗忘的贡院)(2)

济南很早就是山东首府,为全省秀才们的乡试之地,建设贡院自然是一件大事。贡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最初规模一般,号舍(也叫考棚)在5000间左右,随着考生人数不断增加,此后的数百年间亦经过多次改建和扩建,光绪年间规模最大,号舍达到了14500余间,在全国名列前茅,山东由此成为了赫赫有名的科考大省。

贡院坐北朝南,由三进院落组成,大门是古朴的牌楼式建筑,正中悬挂着“贡院”匾额。门内建有两座牌坊,“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的题词点明了贡院要义。大门进去是二门,也叫“龙门”。过龙门再过一道四门并列的便门便是第一进院落,这进院落很大,约占了贡院的一半,中间是一条甬道,两边是一排排考棚,考棚很小,朝南敞开,每间高6尺,宽3尺,深4尺,里面仅搭一高一低两块木板,白天是考试的桌凳,晚上并在一起便是睡床,敞开的一面有道木栅,考生入棚即可锁住。二进院落正中是“至公堂”,堂之东西各有几个小院,是监临、掌卷、提调、监试等“外帘官”的办公住宿之处。三进院落正中是“聚奎堂”,为正副主考官的办公室,两边也有几个小院,是同考官、内监试、内掌卷等“内帘官”们办公居住的场所。

明清时期的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考三场,每场应试时间为三天两夜。考试当天一早,考生需带一只内装笔墨、食品、卧具的考篮到贡院外按府县顺序听候唱名入场,入场时要严格搜身,防止夹带小抄。考生入场完毕就要关门落锁,自此门口有官兵站岗,望楼有官兵瞭望,高墙内外有官兵巡逻,二进院落里的监考官员也全部动员了起来,整个贡院进入了戒备森严的临考状态。

苏派建筑独院(建筑不应遗忘的贡院)(3)

科举考试从出题到监考到阅卷每个环节都相当严格,监考官要对收上来的考卷进行保密处理,除显露考棚号码,其他的考生信息一律隐去;批卷之前要由录誊官用朱笔对每份重新抄录一遍,交给阅卷官的是录誊卷,以防止在批阅环节核对笔迹或用其他串通手段作弊。阅卷工作就在贡院的三进院落进行,阅卷期间院落封闭,内外帘官相互不准接触。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批准了袁世凯、张之洞关于“废科举,立新学”的奏请,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济南贡院完成了使命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明湖岸边的那片考棚及许多附属建筑被拆除,重新规划后的贡院旧址南部改建为提学使署,北部改建为济南府中学堂(济南一中的前身),后几经变迁,多次易主,解放后统一交由山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其中大部分划入了省府大院。

济南贡院虽已成为历史,可人们对它不应该遗忘,它从明初到清末存在了六百多年,对促进山东的人才流动和公平竞争都产生过重要作用。我不是在评论科举制度的利弊,我想提醒的是,在济南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别忘了还有贡院这么一幅彩页。

苏派建筑独院(建筑不应遗忘的贡院)(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