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只是个符号。这是常常可以听得到的所谓至理名言。
其实,名字哪里只是个符号。
扯远点。公元前706年的9月24日,鲁庄公出生。他的老爷子鲁桓公问申繻,这小家伙取个什么名字为好。
鲁庄公
申繻,鲁国的大夫,鲁桓公智囊团的成员。他听了东家的问话,便提出了取名字的五条原则,一是有信,二是有义,三是有象,四是有假,五是有类。
这五条原则是什么意思呢?他又做了具体的解释。
有信,就是“以民生为信”,用现在的话说,即以小孩子出生时特征命名。
有义,就是“以德命为义”。用德来取名字就叫义。举个具体的例子,西周王朝的开创者周文王姬昌,其父亲自以为有德,以后一定兴盛,就给他取名为“昌”。
有象,就是“以类命名为象”。比如,孔子的头像他居住地的尼丘山,于是取名“丘”。
孔子
有假,就是“取于物为假”。孔子给他的儿子取名孔鲤。为啥?因为孔鲤出生时有人送鱼来了。哈哈,搞笑吧。
有类,就是“取于父为类”,即取与父亲相类似的名字。比如,鲁庄公出生的日子与其父同日,于是取名“同”。
此外,他提出了取名的六个“不”。即取名字不能用国名、官名、山川名、疾病名、牲畜名和器物礼品名。
晋穆侯有两个儿子,老大取名为“仇”,就是后来晋侯的继位者晋文侯。老二呢取名“成师”。
晋文侯
晋国的一个叫师服的大臣因这两人的名字做出了“始兆乱矣,兄其替乎”的预测。结果真的如他所预言的,公元前745年,晋国开始出现动乱。受封于曲沃的成师终于干掉了他在翼(今山西翼城)的哥哥。
为什么师服能做出如此的预判呢?他的理论是“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
哈哈,名字不只是一个符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