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胶东一带,以莱州市为中心,流传着一支尚派形意拳。这套形意拳是作者的两个师傅高抟九、杨象离从北京带来的。五四运动前后,两位师爷和牟平养马岛的孙梦芝,同在北京朝阳大学学习,先后拜入尚云祥先生门下。据说五四运动期间,杨师爷还把曹舆林的赵家楼的大门给踢了!尚先生当时年纪不及六旬,在北京独撑形意拳的门户,名重武林(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铁脚佛、铁胳膊尚)。杨师爷追随尚先生8年,深受尚派形意三昧的熏陶。据王倩君师傅(2001-2009年任山东省莱州一中校长)讲,杨师爷耄耋之年,让许多后辈随意进攻,一朝面搭手间便能将对方扔出,从不用第二手,搭完手嘴里经常念叨着,“就是一,哪用二啊!”

杨师爷最擅长的就是启发式教学,他在教学时很少会直接讲解拳法,更多的是引导弟子们去领悟。前辈们说起杨师爷的武功,都是感慨万千。王倩君师父曾经说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师父去杨师爷那里矫正崩拳拳架,待杨师爷指点过几个地方后,师父就按照杨师爷的吩咐,在院子里练习。杨师爷眯着眼瞅着师傅练了一阵儿,然后摇了摇头,在师傅身旁像个儿童似的单腿蹬地连着蹦跶了几下,也不言语。师父当时并没有太过在意,过了几天,他终于明白了,莫不是老人家在让我注意后脚蹬地吧?!下次到杨师爷家学拳,师傅便注意了后脚的蹬劲,杨师爷高兴的拍着师傅的后脑勺说,“孺子可教也”。

谈起尚派形意,人们都知道尚云祥隔辈继承了郭云深的衣钵,复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冠绝当世。关于“尚派崩拳”,不少人谈过,但笔者认为,或有失偏颇,或有失浅薄,为了使前辈的宝贵经验不至于失传,我愿把所见所闻所悟公诸于世。

01

什么是崩拳?

尚派形意拳名家刘俊峰简介(尚派形意半步崩拳究竟妙在何处)(1)

崩拳,言其性属木,原因有二:一是拳之起落直如贯矢,形态似箭;二是五行内对人之脏腑,外应人之五官,崩拳习练得法可以舒肝、养眼,”肝动急似箭“,肝、眼皆属木。与此相关联,拳论还谈到,肝主筋梢,爪为肝华,崩拳外应手之食指,足之次趾,两手反复抓握可以练筋。

半步崩拳起点由鹰着(亦称鹰捉,下同)三才式开始,先是两小臂向外拧转,左手拳眼向上,右手拳心向上,左小臂平与心口齐,右小臂近贴右肋;然后右脚蹬地,右拳钻至左肘内,身体前移,左脚向前趟出;继而,拧腰发力,右小臂向内拧转,右拳顺左前臂上面向前平直打出;与右拳发出同时,左拳用力拉回至腰间,拳心向上,左小臂紧贴左肋,左脚踏落;右拳崩至极限时,腕一压,向下点头,将劲力放透,右脚跟到左脚内后侧成小三体式,右膝紧抵左膝窝。一步一拳,左右手互换,惟左腿一直在前不变。左拳在前为顺步崩拳,右拳在前为拗步崩拳。

02

崩拳的握法

尚派形意拳名家刘俊峰简介(尚派形意半步崩拳究竟妙在何处)(2)

崩拳的握法,过去本门是不外传的,握拳时须由小指次第握起,渐及拇指,待四指卷曲后,将食指(中指也可)的第二关节向前突出,而后将大拇指的指肚压在食指的第一关节上,成惯拳。运用时应将劲力贯注于食指(中指亦可 )突出的关节之上,用点打面,而不是以面打面,从力学角度讲是符合压强原理的,使用同等大小的力压强大,破坏性强。惯拳在实战中起点穴、封闭对方血脉的作用,还可用来调对方的气,破对方的金钟罩功夫。

高抟九、杨象离两位师爷传授的崩拳歌诀是:“崩拳属木性似箭,夹脊关中寻根源,手似药箭身似弓,消息全凭后脚蹬。“

03

崩拳的步法

尚派形意拳名家刘俊峰简介(尚派形意半步崩拳究竟妙在何处)(3)

关于崩拳的步法,应该是右足从后蹬劲,催逼左足向前进一大步,右足随后紧跟。拳经云“消息全凭后脚蹬”,又云“行如槐虫”,即谓此也。详细点说,前腿应是提起离地寸许,平起平落,迈步如行犁,钻插而进,脚上应有钻插、踩踏的意念。依法操习,日久功深,行如卷地之风,能将人拔地而起。所以,门内又将此步法形象地称之为“蹚犁步”

尚派形意拳名家刘俊峰简介(尚派形意半步崩拳究竟妙在何处)(4)

拳论有“崩拳起意在大敦”之说,它一方面告诉人们,崩拳之动作与体内肝经相呼应,因为肝经起于足大趾之大敦穴(大趾丛毛之际),沿大腿内侧而上,经过会阴,达于肝脏。练崩拳时努力蹬后足,足大趾及足底前内侧特别吃力,宜于肝气畅通。另一方面告诉人们,崩拳的力源在脚下大地,出拳无力别找手,毛病往往在脚上。这与高抟九、杨象离两位师爷传授的崩拳歌诀中讲的“消息全凭后脚蹬”并无二致。

04

崩拳的身法

尚派形意拳名家刘俊峰简介(尚派形意半步崩拳究竟妙在何处)(5)

崩拳的身法,谓阴阳身,亦称之龙折身。其特点是转换灵便,收放自如,在实战中利于减少对方的攻击面积和提高自己的击打力量。拳之劲路要直如发矢,不可上扬下探,不可左歪右斜,务以四平为妙。提肛,扣齿,卷舌,挺头,肩胯放松,两肘既垂又裹,两膝既裹又扣,两足前跐后撑,目向前视,下颏如置左右肩上,小腹接近左腿根上,向左前下方用力。

拳经云“明了三星多一力”,这是形意拳体用兼修必不可缺的要领。“三星”指的是肩星、肘星、腕星,当沉肩、坠肘、塌腕符合要求时,所出现的在肩、肘和立拳腕上的小坑就是“三星”。只有抻拔出“三星”来,才能使肩臂拉长筋腱,上肢三节贯通,完整一气。“三星”不出,上肢的劲就不对。

“身似弩弓拳似箭,打到还嫌慢”,“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这两句拳论用在崩拳上最为合适。尚云祥的高徒靳云亭 ,在《形意五行拳图说》中说:“崩者,似弓之崩也,前伸之臂似按箭,后屈之臂似拉弦。”也可以说,前臂打出时似射箭要极力伸张,后臂收缩时似拉弦要竭力拉回。两拳相交时如撕扯一物相争而发力,前出后拉用力宜均。肩胛骨带着两臂,以垂直于地面的脊椎为轴,在“命门关”(腰胯)与“夹脊关”(脊背)的带动下出入运动,一前一后,一放一收,一伸一缩,,形如火车气缸之拉杆,两手贴肋沿带脉而出,对肝脾均有按摩之效。体内气息则随肢体运动自然鼓荡,故拳经有“崩拳打一气之伸缩”之说。

打崩拳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那就是在出拳之后,身体会稍稍向后一缩。收身是一个蓄势的过程,只有蓄力,才能打得更远、更脆、更好。收身做不好,简单地比划过去,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拳打出去后,前后腿承担身体的比重应是前七后三或前六后四,然后蹲身,塌腰掖胯,膝微微一曲,臀部之力贯到后足跟,这个劲就完整了。收身有利于防护和二次进攻。

05

如何练习崩拳?

尚派形意拳名家刘俊峰简介(尚派形意半步崩拳究竟妙在何处)(6)

练崩拳要做到“三摩”:手与手摩、手与心摩、肘与肋摩,打跨步崩拳上后腿时还要做到两腿胫骨相摩。肘与肋摩与两腋下似有夹物不能张开是统一的。相摩的意义在于有利于肢体紧凑,相互配合,动作整齐划一。尚云祥先生操习崩拳时,一个冬天就能将一件新棉袄在两肋之间擦破而露出棉花来,足见其练拳下功夫之深。

古拳经云“崩拳似箭属木非箭也,有舟行浪头之势”,是指崩拳要如同箭一般射出,但崩拳走的路线不是直的,而是圆弧线,身形涌动,一束一展,一起一落,波浪起伏,假想自己的小臂像在浪尖上前进,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拳从腰际出,略走上弧圈。一般可打三点:腹部、心口、咽喉,最高可直打对方下颏。意念不可执着于手,否则宜使拙力。手打过头后可用肘补,节节贯串。如果在拳接近目标的瞬间稍微压一下腕,使前拳既有向里的拧转劲,又有向前向下翻钻劲,呈现凤点头的态势,则更具“舟行浪头之势“了。

尚派形意认为,三体式和鹰着,一个是母式,一个是母拳,三体式是鹰着的静态定型,而鹰着是三体式的动态表现,两者有机结合成为形意拳的筑基功夫,是开启形意拳奥秘的钥匙。八字二十四法,是三体式桩的总纲,再辅之以三尖对、六合、九要、九歌,就更完备了。鹰着练得如何直接影响崩拳质量,其中应作为崩拳练习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因素有:

01

“形具五风”

“五风”者,猴相、龙身、熊膀、鸡腿、虎抱头也,其中,熊膀力的训练对崩拳尤其重要。熊有“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

训练熊膀力功用有二:

1、做到头顶项竖,振奋精神,发动血梢之威。

2、加强身躯斜向的螺旋劲、麻花劲和前后左右的弹簧劲。

02

龟尾力的训练

龟尾是人身中间的重要支点,通过它可以将全身上下联为一个整体,发挥好它的抖决之力,配合以腿的屈伸,腰胯的拧转,可以瞬间将身体打出去。

03

“鹰着四平,足下存身”

“四平“指头顶要平,两肩要平,前手前臂要平,两足抓地要平。”足下存身“要求 把身体重心垂线落在后脚跟里。

通过站三体式和练鹰着,可以达到以下四个效应,缺一个效应说明练得不得法,应认真反思。首先,应练出周身一体,完整一气的整体联通劲。全身上下节节贯串,节节相催,拳打三节不见形,后脚一蹬,腰拧肩抖,马上力达指梢。其次,应练出支撑八面的“六面力(亦称浑圆劲)“。身体各处推之不退,拉之不前,压之不下,托之不上,左右横挂斜搂皆不动。第三,应练出全身上下的起落钻翻劲(有人称翻浪劲)。包括螺旋劲和束展(开合)劲。第四,应练出钢锉劲和钩杆劲。所谓”出手如钢锉,回手似钩杆“。只有具备了以上四种劲,才能为崩拳练习夯实基础。

崩拳似箭,练崩拳要尽力追求“穿透劲”,有人将其分开称为“穿劲”和“透劲”。“穿劲”以射箭譬之,箭尖碰到了目标,箭身还是一个劲地向前扎,所以,练崩拳要有往前心打后背的意念。打拳触及表皮,伤及内里,就是这种劲。“透劲”,指的是,打拳要学会放劲,习练把劲力多放到对方身上去,而不是聚在自己身上。放透是动作顺畅到位后产生的效果,出拳时脚的蹬踏,拧腰转胯,膀尖的前送要节节贯串、规范到位,轻松自然。努着劲端着架子打拳,劲力就会绑在自己身上,要多体会“放”字,不断试验将劲力顺畅地传导并释放给对方。

传说形意拳源于枪术,前辈先贤脱枪化拳,崩拳则是由中平枪演化而来。我对此说深信不疑,为此我除演习本门的“五行连环枪”和“武穆十三枪”外,专门深入学习和研究了其它许多门派的枪术,获益匪浅。枪法与拳法是相通的,通过练枪,可以悟开拳法上的很多东西,所以我认为,欲练好形意拳,不能不练枪术。

据王倩君师父说,杨象离大师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尚云祥先生惯用的崩拳预备式:两手置于胸腹前,一手立拳,虎口朝上;一手平放手掌,虎口朝前,掌心朝上,托在立拳底部。与人交手时,下面的托掌,遇到对手身材矮小的则用盖压,身材高大的则用挑托,身材相当的则用横截。因尚先生尚先生身材不高,所以最拿手的就是这一招他的双手可以在一瞬间切换,从防御到攻击,从防御到攻击,都是千变万化,让人防不胜防!日本松田隆智在他所著的《中国武术史略》中,这样介绍尚云祥先生使用崩拳技击的情形:“他和对方接近稍一动手 ,对方就得倒下。”

形意拳应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打破而不是破打,攻防一体,与人交手常常是压进而打或挑进而打,出手如钢锉,实际用的是钢锉劲加螺旋劲。二是拳不空回,回手似钩杆。用崩拳技击,两手轮番打出,前手击敌后变后手,既可为另一手翻采开路,如后拳回带可破横拳;也可勾拉对手,轻则令对方立足不稳,重则致对方跌仆或胳膊受伤。

尚派形意拳名家刘俊峰简介(尚派形意半步崩拳究竟妙在何处)(7)

以上所言皆是本门崩拳的真传诀窍,但技艺在于传授,功夫在于实练,技艺上身需要经历一个由明规矩到守规矩再到脱规矩的长期的成长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按规矩操练,三五年成就一把好手并非难事。仅举一例,青岛市黄岛区公安局警官孙旭伦,随笔者学艺不足五年,在一次追捕东北杀人犯的行动中,当双方遭遇而对方拒捕时,迎着对方来拳甩出一记崩拳,竟致对方当场昏厥,既展示了人民警察无所畏惧、英勇执法的精神,又显示了传统武术的威力。

不能希冀人人都能练成像郭云深、尚云祥两位大师那样的绝世武功,但“千招会不如一招精”、熟能生巧,这是无可争议的。杨师爷在世时曾说过:“许多人对尚师‘硬打硬进无遮拦,一记崩拳定乾坤’的功夫感到疑惑,实际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功大无克,尚师的功力太大,对方无法破解,什么阴阳五行八卦生克制化,在他身上都失灵了。一种是‘五行合一’,随手拈来,应物自然。尚师以崩拳出手,倘若遇到遮拦,五行拳练至纯熟,沾手就变劲,应势而发,可能他本人也不知用的是何拳。”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挖掘与继承这份遗产,是当代广大习武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笔者习武近三十载,将前辈的教导奉为圭臬,朝夕揣摩,孜孜以求,略有所得,不敢私密,以求对武术宝库有所贡献。同时,内家拳重修为,练拳先求心知,再求身知,身知方为真知,努力在心知上给众多武术爱好者特别是习练形意拳者以启发,也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一。(刘原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