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啬鬼,又名小气鬼、孤寒鬼。指非常小气的人。就是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但又不用或者不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的人。

欧洲文学中有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吝啬鬼》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吝啬鬼无奈求援(话说吝啬鬼)(1)

无独有偶,中国文学史也有四大吝啬鬼:分别是:

吴敬梓《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他在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

徐复祚的《一文钱》里的富豪卢至,他财帛如山而又吝啬异常,在途中拾到一文钱,引出了一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还有钱钟书《围城》里的李梅亭,庄子《庄子·外物篇》里的监河侯。

文学虽然是虚构的,但又是来自实践,高于实践,文学人物都是现实人物的典型再现。文学著作中刻画的吝啬鬼,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生动身影。

吝啬鬼无奈求援(话说吝啬鬼)(2)

中国历史上就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最出名的是魏晋名士王戎,他身居高位,富有且吝啬。

《世说新语》上说他,“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但吝啬成性的他,每夜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灯下数钱。为省几个铜板钱,即便一根小牙签,还要亲手做。

家里种出上好李子,他高价出售,害怕别人用他的李子做种子栽培出好李子,就把李子里面的核给拿掉。

还有三国人物曹洪,富可敌国,却十分吝啬,为此得罪侄子曹丕,差点丢了小命。

五代时期的大词人韦庄,其吝啬与他的词一样著名。他很有钱,但每次做饭下米、烧柴,他要亲自过秤,多一点他都会生气。

后汉时期,吏部侍郎张允以吝啬出名。他害怕妻子儿女偷偷拿他的钱用,就把各种钥匙别在腰间,走起路来叮当乱响,乍一听,像是身上挂了很多耳环首饰的女人。

吝啬鬼无奈求援(话说吝啬鬼)(3)

如今,能称上吝啬的名人也不在少数。

齐白石的小气就很有名,他待客时常摆出一碟月饼和一碟带壳的花生,都是放得很久的,客人们谁也不会动,他也没有让人真吃的意思。

著名主持赵忠祥,也是亿万富翁,可是他在家里待客,不论地位有多尊贵,关系有多铁,永远是一碗炸酱面——当然这也是他的厨艺一绝。好友倪萍曾吐槽说,剧组的剩米饭被他拿回家放冰箱里,第二天炒炒吃。

著名作家贾平凹,小说卖钱,书法更卖钱,那家资也是相当可观的。但外地朋友来访,他常常是以街头小店的“葫芦头”来款待。

当然,这“葫芦头”一个是味道确实不错,二是西安名吃,拿来招待朋友不算丢人,最主要还是便宜。

吝啬鬼无奈求援(话说吝啬鬼)(4)

吝啬的源头是节俭,节俭是做人美德,但从节俭发展到吝啬,就是哲学上所言,真理多走了一步就成了谬误。

有时候,节俭与吝啬很难区分,因为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

一次,辛弃疾去看望老友朱熹。

两人很久没见面了,朱熹很热情地给辛弃疾接风。酒端上来了,却没下酒菜,辛弃疾说:“干喝没意思。”

朱熹就让仆人用盐水煮了一碟子黄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黄豆。因为他平时一直就是这样的饮食,经常少油无盐的,二是因为囊中羞涩。辛弃疾深知朱熹脾性,并不以为忤,仍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臧否人物。两人是酒逢知己,尽欢而归。朱熹这就是节俭,而非吝啬。

家里如果有这个条件,却抠门之极,不舍得拿出来享用,或对自己大方,对他人小气,那才叫吝啬。

吝啬成性者,就升级为吝啬鬼,弄不好也会史上留名,与葛朗台、严贡生为伍。

当然这是臭名,但用东晋权臣桓温的话来说,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 End -

只为苍生说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