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水岛(三点水三个岛黄开林)(1)

陈建国 摄

大金山、小金山和浮岛,中间高,两头低,三岛一线,互相照应,像一个露出头的“山”字摆在那儿。透过海平面遥遥相望,好像时刻在向我们招手,看得见却摸不着,心里老是惦记。事情总是这样,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每次到金山嘴渔村海鲜一条街,不全是为了吃,总想多看几眼这海中仙山,拍几张照片,背景有它,口中念叨“美得跟画一样”,很快就要晒出来炫耀。散步到城市沙滩,也不全是为了玩,而是想从不同的方位,审视这秀丽的三座袖珍小岛,见微知著的精、气、神。三个层次,递进关系,一个都不能少。

眺望得久了,就觉得眼熟,像是横写的中国汉字偏旁三点水么,又像是卓尔不群、横空出世的半个省略号。看得出,三点水还是行书,沉凝又潇洒,真正的大手笔啊!半个省略号告诉我们,意犹未尽,余味无穷,才是人生大智慧。极目海阔,仰视天舒,三座青色小山,与世无争,通脱自信。最让人觉得了不起的地方是,明明不同凡响,却活出一介布衣的样子……

三点水岛(三点水三个岛黄开林)(2)

陈建国 摄

观之愈久,念之愈切。久雨初晴、秋高气爽的一个周末,我们前往大金山岛,心里激动万分。陪同我们的国欢弟感叹道:你们来金山才多久?我已五十多岁了,也是第一次上岛。海水虽不蔚蓝,天空却是湛蓝如洗,浪起涛涌,渔船画着优美的弧线,平稳地送我们前往彼岸。远看过去,岛上丰厚的植被,被浑黄海水衬托,显得格外娇俏。不由得要吟诵辛弃疾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前方小金山岛(下图),静静地躺在水面,恰似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么大一个青螺,若当作下酒菜的话,那该要准备多少酒哇,喝酒的人应该都是海量呀!我突然领悟,这晃动的海水不就是温热了的黄酒么,对!就是产自枫泾古镇的黄酒——哈哈,还没有喝,便有了醉意,眼前的景致确也令人迷醉。

三点水岛(三点水三个岛黄开林)(3)

黄开林 摄

大金山岛到了。刚一上岸,就看到几只猴子,怯生生地打量着,猜疑着,待我们再向前几步,便倏忽一下全不见了踪影。大概少有人来,猴子们怕生吧。

拾级而上,植物丰茂,绿荫如伞,认得的有朴树、黄连木、乌桕、豆梨、南蛇藤、小叶女贞、野花椒、算盘子、红楠、楝……植物多,蚊子也多,与猴子相反,它们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亲人,一点都不害怕,一贴上就不想离开,顽皮脸厚,撵都撵不走。这里的树多身量不高,打弯,扭曲,如耐看的艺术品,想必是台风的杰作。我在一棵叫“柘”的树旁停留下来,因为金山旧志上有柘山、柘湖的记载。此树别看其貌不扬,却有一个不俗的名字,看形稳实,听声响亮。一木一石,一柔一刚,石是云之根,云是木之气,木是石之魂。

岛最高处虽说海拔只有103.7米,却是上海最高的山峰,编志书的人都知道,“第一”就不是小事,应该郑重记一笔。这山望不到那山高,却可以回望,虽不见来时路,却能看到远处的海岸线,城区的高楼如同一块块积木,显得很辽阔,也很神秘。距离产生美,有了间隔才有欣赏,才会回味无穷。

从山上下来,沿着簇新的海堤散步,感觉到一种气势,一种宏阔,一种心灵震撼。那些不规整的列石,每一块都傲视苍穹,铁骨铮铮,接受特殊的检阅和洗礼。对面是小金山,大小金山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峡谷,暗流涌动,玄机掖藏,难以捉摸,古人谓之金门。有门不关,长期开放,就成了外来之风最先进来的通道。浪起涛涌,惊涛裂岸,似有战鼓铿锵,马蹄得得,慢慢地接近,渐渐地靠拢,这是海派《黄河大合唱》,广阔、深沉而又撼动心灵。

三点水岛(三点水三个岛黄开林)(4)

陈建国 摄

据说岛上原来有座庙,叫金山忠烈昭应庙,同行的朋友说原本叫霍光神祠,三国吴主孙皓所建,亦称金山神庙。蓦然想起,曾经在上海老城隍庙参拜,进门显眼之处供奉着一位大神,上书“金山神主博陆侯霍光大将军之位”十四个金字。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西汉赫赫有名的权臣,其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市,毗连咸阳地界。怎么就跑到金山、跑到上海来了,还庄严气派地坐上了正位?查阅史籍,《吴越备史》云:皓尝寝疾,有神降于小黄门,曰:“我霍光也。今山北古之海盐县陷而为湖,无大神力能护,尔可立庙祀我。”自己喊着要为自己建庙祭祀,这个霍光倒也坦诚得可爱,秦人的脾气禀性一览无余。

又明正德《金山卫志》上说:山多竹,蔚成茂林,上有平坡,可二十人坐,北有寒雪泉。许尚为此写过一首五言,很有气势:激浪闻澎湃,山神阴力多。风涛归指顾,海若敢谁何。“庙貌”一节中这样记载:金山上石炉至今犹存,海人相传是忠烈庙中物。——海阔日月长。霍光是从陕西走出去的神灵,我的这位很老很老的老乡,在金山被称作捍海神,还从大金山被“请”到了大上海,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

在我沉吟感慨之时,同行的毕教授有了意外收获,在草丛中捡到一小块残碑碎片,上面有四个字,隐约能看出是“摩诃般若”,应该是心经碑文的一部分,可能来自南宋慈济院或梁代的佛寺,也可能出自供奉霍光的金山忠烈昭应庙。山不在高,有神则灵。身处金山,随处都是宝物啊。

原路返回,拾到一根竹杖,有根无须,虚心有节,握在手上,感觉握着的是一根禅杖,在提醒我晚节自持,把握好暮年的每一步。侧耳轻摇,隐隐听到“此君”胸中的波澜,这是大金山的馈赠,是大海的礼物,我一定得收下。登舟之际,海风吹来,水花翻卷,明显涨潮了,这是情绪的激荡,意气的亢奋,也是道别欢送的致意。呵,别小瞧了大金山岛这103.7米的高度,可以说,有了它,才有金山卫,才有后来的金山县和现在的金山区。小中见大,开门见山,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这会子读起来,就显得格外入味。

作者:黄开林

编辑:吴东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