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春节

春节,狭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广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过年在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习俗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年例、押舟、祈福、逛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1)

年的味道

二、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一是备年货。备年货、送年礼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囤积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以及过年期间的食品,显然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有这么一句俗话"宁穷一年、不穷一天" ,朴实的中国人本着这么一句话将一年三百来天的辛劳几乎全部倾注于年货的置办上,丰富的年货即使艰辛的一年的回馈,更是希望来年的日子会更好。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2)

卖点货

二是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张、王、李、赵姓氏)祭灶神。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当天晚间饮食结束后,厨房的一切卫生打扫完毕后就开始祭灶神(一家之主),灶糖(取成块的麦芽糖放置于铁锅中,加热使之变软,掺入芝麻粒,用擀面杖制作成约3mm厚的薄片,用刀分隔,待温度退却后食用,味道香醇,酥而不腻。灶神每年小年的时候,都会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状,人们这个时候就给灶神吃这种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一个中国民俗。现今每到小年的时候人们还总是在锅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让灶神吃。这一民俗文化,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是一件必不可少的献果,"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3)

祭灶神

三是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民间称做"扫尘日"。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4)

打扫庭院

四是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时桃符才改称"春联"。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传统民俗功能。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5)

贴春联

五是放鞭炮。采用真竹燃烧发出爆炸响声的"爆竹",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唐宋,而且宋盛于唐,到了宋代爆竹已流行于朝野了。在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书)中载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南北朝梁时,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一文中,又有"正月初一(春节),……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的记载。 "到了明、清时代,我国爆竹烟火已很盛行。每逢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燃放爆竹烟火,拜神祭祖,表示庆贺,求神灵祖先"保佑"全家顺序,万事如意。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6)

放鞭炮

六是吃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农历除夕晚餐。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7)

年夜饭

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等等。

1.吃馄饨。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2.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3.吃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

4.吃年糕。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

七是收压岁钱。压岁钱,春节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8)

压岁钱

八是守岁。晋周处《风土记》:"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9)

守岁

九是拜大年。拜年是自古就传承下来的年节文化传统,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随着科技时代的大踏步前进,拜大年的方式已不再是几十年前的那种单调而唯一的形式了,现在的更多年轻人更是热衷于电子信息化,他通过微信、QQ等多途径的媒介方式进行拜年,发个红包、发条祝福语、发个视频等等。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10)

拜大年

十是穿新衣。正月初一穿新衣,是历代注重的一个过年习俗。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里说,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古时荆楚地区的人们在初一早上鸡刚打鸣就起来了,首先在庭院前燃放爆竹,以震慑山妖鬼怪,然后穿上新衣服的全家老小按长幼顺序相互拜贺。过年了,穿新衣,不仅寓意着新的开始,也蕴含着求吉避凶的美好心愿 ,穿新衣也是儿时一年来最大的心愿之一。

一直以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过年的大幕就被徐徐拉开,当日的扫尘和祭灶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此后,腊月二十六"杀年猪"、腊月二十七"洗福禄"、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等,营造出浓浓的过年氛围。而除夕之夜,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则将过年推向了高潮,门神、年画、压岁钱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并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11)

各式各样的春联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也是好戏连台。正月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这就是拜岁。春节早晨,开门也有讲究,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同时,初一的上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了。正月初二则是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正月初二还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岳母拜年……此外,还有正月初五迎财神、开市,正月初六送穷鬼,正月十二搭灯棚,正月十三舞狮、逛庙会等等,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可以说,春节是最为盛大的全民狂欢节,衍生出一系列系统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然而,因为不少传统文化传承不够,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春节变为"吃货节",认为春节的精髓就是"吃"。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情况下,平常都能吃到美味,所以春节的年味也就变淡了。因此,要想找回浓浓的年味,就必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过一个"稀里糊涂"的年,只有对春节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认同,这个年才过得有意义。

三、为什么,中国的年文化味道一间间失去了原味?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12)

中国的年味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13)

回家过年就是永恒的话题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14)

中国红年味十足

祖辈人的那些人的年文化,一句谚语就能够充分反映出当时过年的气氛和人民群众对年的期盼和重视程度"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尽管当时的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物质资源极度匮乏,但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永久不变,人们对年的期许热情是永远不减的,虽然传统但始终充满着经典和文明。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久久不衰。

父辈们出生在大西北,这里生活条件艰苦,物资匮乏,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自然也就怎么好了,过年的标准就更可想而知了。至于年这个话题,从老辈人的口中得知,那时候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差,大锅饭、一起干,常年出工、年终分成,家有数口、分量数斤,一年到头,家里家外,都盼年头,粮之有限,实之奄奄,那时遭"年景"(吃不饱穿不暖的大锅饭的那段时间)期间,过个年花几块到十几块钱全家就能过个"丰收年"(有米有肉有声响),尽管吃的穿的都不尽人意,但人们对年的期盼和庆祝热情一点都不低,简单的饭食后人们都会进行管理性的祭祀活动,举行传统的民间节日(耍社火、唱小曲、装彩车、荡秋千、轮轮秋)等一系列的文娱活动纷纷上演,从人们脸上的看不出饥饿的不悦,从他们欢天喜地的劲头中显现不出任何迷茫,欢乐和高兴就是当时祖辈人眼里的年文化和年氛围。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15)

连环画是最好的陪伴

80后眼中的年文化,在80后的人身上具有鲜明的带来的彰显个性的时代烙印,那个时代的80后有着独特的个性、爱好和追求。

小学时他们一边在老师面前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初中时他们一边学人体生理卫生,一边看古惑仔,研究金庸武侠小说。

高中时他们一边传着纸条看着漫画,一边练习东西海三城模拟做四中黄冈试题。

大学时他们一边狂热世界杯读哈利·波特同居翘课,一边学邓论马哲毛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他们吃过"小豆冰棍"喝过"北冰洋汽水",也吃过"哈根达斯"用过信用卡。

他们穿过秋衣秋裤,棉衣棉裤白球鞋,也穿过回力和耐克阿迪达。

他们读过《雷锋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也读过《神雕侠侣》、《绝代双骄》、《月朦胧鸟朦胧》、《幻城》。

他们学过唐诗宋词,也自学过三毛席慕容。

他们看过《家有仙妻》、《古惑仔》、《婉君》、《我爱我家》、《新白娘子传奇》,也看过《还珠格格》、《浪漫满屋》、《越狱》。

他们玩过魂斗罗和超级玛丽,也玩过任天堂NDS和索尼PSP。

他们喜欢过四大天王、成龙、李连杰、小虎队、周星驰、BEYOND、林志颖,也喜欢谢霆锋、F4、超级女生。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16)

天地广阔

就是这样一代80后,在他们的眼里的"年"味的的确确用一个字能够描述--"浓"|,生在改革开放的结合时代,新旧事物交替出现,新观念和老思想相互交错,传承、发展、遗忘、更迭在这个时代显现的特别明显,但是,80后的年味是饱含酸甜苦辣的,心酸的是时代产物,苦辣的是社会的质疑,甘甜的又是时代的弄潮儿。

在过年期间,总是盼望着能够美美的吃一顿"长面"或者饺子,除夕守夜能够得到压岁钱,在饱饱的欣赏一下赵本山的农家小品,品味一下《难忘今宵》,能够亲自燃放炮仗;大年初一能够早早起床,穿上简单的新衣服,妈妈纳的毛底鞋,开门迎春,燃放白天晒的干干地鞭炮,随后和兄弟姐妹们在四下寻找没有燃毕的鞭炮,欢乐无限;喜欢在寒冷里奔跑、嬉戏打闹,锣鼓声、篮球场子里的哨子声那就是小伙伴们不约而同的信号。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90后、00后屹立历史潮头,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时代,对于"过年"已不在是那样的神秘,一顿美味佳肴、一场球赛、一件喜欢的衣服诱惑力远远不及刷刷视频、玩玩抖音、聊聊微信来得更加舒畅,因为现在的好日子几乎天天就在过年,所以年味就远远不及从前了。现在的过年就是意味着:学生能够放寒假了,可以不再大清早起床上学早读了;上班族也可以享受过年七天了美美的休息七天了,再也不会烦恼上班打卡了;远方的游子也可以收拾行装,早早订购往返车票回程、归家、看望家中老小……,年的节日性已经不再向原来那样浓烈了,就是一个生活的停顿、讯号、调整和开始,传统型的年已渐渐蜕变成摩登的信息年、科技年。七天的休整、团聚、欢乐,只是为一句话:"明年再来,肯定会更好"。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17)

美景

思考

过年、年味、年文化从诞生至今,历经千年万载、多彩纷呈,只不过是每个时代对年的塑造各不相同,每个时代的人们对年文化的认识各有见解,理解不同、表现形式更不同。

时代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是翻天覆地的,人们的好日子越来越红火、越来越舒畅。希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要随时代的发展同步前进,共叙辉煌。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长越不一样(为什么年味会越来越淡)(18)

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