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一段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是什么?与现实的联系应该占据一席之地。或许关注春晚的观众,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复古情结:怀念之前的经典作品,对现在的一些作品并不感冒。

一方面是少了生活,与观众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变远了,观众的共鸣逐渐衰弱,空留尴尬;另一方面走心的笑点减少了,被动地接受别多了,总会有点小情绪。

作品一直喊着接地气,但最终的结果是接近了飘在半空的“地气”,反衬出现实的假恶丑,歌颂真善美,才是最重要的。

冯巩牛群凄凉音乐(邓丽君与春晚失之交臂)(1)

郭达蔡明合作表演了小品《越洋电话》,笔者对两人的表演并不怎么感冒,当然对蔡明和谁合作的表演都不感冒,也get不到笑点在哪里,总觉得有点尴尬。

作品中的一句话倒是正义得很:“到时候咱站起身子活”,听罢顿觉热气沸腾,这既是对那是社会情态的一种描摹,也对现今的时代有激励和鞭策功用。

这倒呼应了晚会的主题——给人以美的震撼与欢笑过后的理性思索。纵观本届晚会的语言类节目,将此发挥到极致。

冯巩牛群凄凉音乐(邓丽君与春晚失之交臂)(2)

石富宽、李金斗、闫月明、单联丽四人,合说了群口相声《跑题》,一群人从开会解决跑题的问题,聊到了喜马拉雅山从哪边攀爬,骆驼为什么不会口渴的问题?解决跑题的问题却依旧是跑题,现实意义?

黄宏、侯耀文表演了小品《打扑克》,用名片来作为牌这是一种极其巧妙的构思,另类的表演方式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包袱段子层出不穷成为经典之作。

最重要的是,将一些社会现象有机地串联了起来,成为这个作品中的枝叶,从而提升了作品的魅力。

冯巩牛群凄凉音乐(邓丽君与春晚失之交臂)(3)

朱时茂、陈佩斯演绎了传统古彩戏法的魅力,一场《大变活人》引来了全场的轰动。这是两人的一次自我突破和尝试,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

节目中,陈佩斯对从美国进修回来的朱时茂不以为意,观众也发觉所谓的进修学习最终逃不出古彩戏法的框架,一种自豪感从内心升腾。

不过陈佩斯最后穿着一条短裤,光着上身出现在舞台上,怕这是出来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了吧。自我的尝试也逃不出规制的窠臼,两位最终也离开了春晚舞台,成为观众的记忆。

冯巩牛群凄凉音乐(邓丽君与春晚失之交臂)(4)

邓丽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火爆港台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内地观众接触到她的歌曲,成为她的歌迷,如果能邀请邓丽君登上春晚的舞台,无疑是轰动一时的盛事。

邓丽君的弟弟就曾主动联系过导演组,希望能参加1994年的春晚,这对春晚剧组来说,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好消息,但另一个问题也浮现了出来。

因为诸多条件的限制,邓丽君只能采用录唱的方式,但当时的春晚正大力地推行现场真唱,两者发生了矛盾,春晚剧组只好忍痛割爱,邓丽君也因此与春晚失之交臂。

冯巩牛群凄凉音乐(邓丽君与春晚失之交臂)(5)

牛群、冯巩合作表演了经典相声《点子公司》,至于这个作品的背景和创意来源,我们就不浪费过多的笔墨了。

作品属于标准的电视相声,当然统属为各种形象上的范畴,没有传统相声铺平垫稳的限制,一开始就直奔了主题:牛总、点子牛、点子公司。

作品中描述的不少点子,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像是如何让观众的腰包迅速鼓起来,牛群的时候回答是换成零钱,似乎多换点津巴布韦货币也不错。作品中的不少点子成为现实,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冯巩牛群凄凉音乐(邓丽君与春晚失之交臂)(6)

赵本山缺席1994年的春晚,据说是因为与导演组产生了一些矛盾,不过沉淀一下子也好,再登台就是与范围合作,这是赵本山小品生涯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