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一一)

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04年7月(历史今天1896年12月07日)(1)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首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大胆而深刻的自我揭示,内容香艳豪放,轰动国内文坛。抗战期间,成为抗日宣传斗士。日本投降后,突然神秘失踪,成为谜团。

对郁达夫历来褒贬不一,赞誉他的人称之为天才、大师、烈士和现代诗坛执牛耳的龙头大哥,贬斥他的人则骂他为花痴、汉奸、变态狂和堕落文人。

郭沫若如此评价:“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留学日本

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曾先后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之江大学预科(因为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杭府中学(与徐志摩、厉麟似是同班挚友)。1913年(17岁),随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

1904年7月(历史今天1896年12月07日)(2)

(赴日留学的郁达夫)

1921年(25岁),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写作小说。该年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内容畅述留学日本时迷恋日本女人的故事,故事也刻画了主角因孤独、性压抑及对中国的矛盾情结所产生的复杂心理结构,内容香艳豪放,轰动国内文坛。

1904年7月(历史今天1896年12月07日)(3)

(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成仿吾)

回国发展

1922年回国后,先后在安庆法政专校、北京大学、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任教。

1930年(34岁),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为创始会员,但不久即退出。同年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仅任教四个月。

1935年(39岁),担任《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之主编。

1904年7月(历史今天1896年12月07日)(4)

(郁达夫(前排左二)与鲁迅先生等人的合影)

文艺抗战

抗战初期,郁达夫曾担任《福建民报》副刊主编。1938年携眷至武汉,任政治部设计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曾赴徐州劳军,在各前线参访。

1938年12月(42岁),郁达夫抵新加坡,前后三年,共发表400多篇抗日政论,后经台湾学者秦贤次整理为《郁达夫南洋随笔》、《郁达夫抗战文录》二书。

1941年底(45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行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新加坡失守后,郁达夫避难至苏门答腊。

1904年7月(历史今天1896年12月07日)(5)

遇害之迷

1942年6月初,郁达夫流亡至苏门答腊西部一个叫“巴爷公务”的镇子,化名赵廉,在当地人协助之下开设酒厂维生。他同时充当日军翻译,引起当地人的许多误解和不满,但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和华侨。

1945年(49岁),在日本投降后不久的某个晚上,郁达夫突然神秘失踪,其失踪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有人认为,日军已发现他的真正身份,是被日本宪兵杀人灭口。也有人认为,他是被当地抗日民众杀害的。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证书。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郁达夫为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之一。

1904年7月(历史今天1896年12月07日)(6)

(郁达夫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