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公众号:眼近史

杭州西湖的碧波残影里,藏着许多波光十色的往事。那植满梅花的孤山下,西泠桥边,有两座苏姓坟墓南北相对:

一座是南齐名妓苏小小的,另一座是民国名僧苏曼殊的。

事实上,与其说苏曼殊是个和尚,不如说,他是个顶着和尚名头的“有情人”。

因为,在他的眼中,“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苏曼殊为什么出家(苏曼殊一生三次出家三次还俗)(1)

1884年,苏曼殊在日本横滨的一户人家中降生,他的父亲是做洋行买办的,家里条件也很不错,按理说他将会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可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苏曼殊的父亲苏杰生因为常年在日本从事洋行买办工作,偶然结识了美丽的日本女子河合仙,在她美貌的诱惑下,苏杰生把她娶进门做了妾室。

而苏曼殊却是好色的父亲和河合仙的妹妹偷情而生下来的"野种",他的出身就注定了他"爹不疼、娘不爱"的悲惨命运。

苏曼殊出生不久,就和母亲一起被赶出了苏家大门。母亲自己养活不了他,只得带着苏曼殊回到娘家。

苏曼殊为什么出家(苏曼殊一生三次出家三次还俗)(2)

苏曼殊在外祖父家一呆便是六年,他快乐的童年就因为父亲的一声传唤戛然而止。

在那个封建年代,一向重男轻女。虽然苏曼殊是私生子,可毕竟是个儿子。苏家大宅三妻四妾所生的皆是女孩。因此,苏曼殊在六岁时,就被父亲叫回了家。

苏曼殊六岁时,自横滨回到故乡广东沥溪,而养母河合仙受到苏家排斥,回了日本,苏曼殊只能与母亲分离,这一别竟是永别。父亲则在外经商,独剩他一人随苏氏大家庭生活。在苏家,除祖母疼爱之外,众人俱是冷眼,尤其受后母大陈氏虐待。

一年后,本来身体就孱弱单薄的曼殊,终于经不住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大病一场,苏家人竟不管不顾,将他弃之柴房待死,最后还是他的父亲良心未泯,找来了医生。很多年后,苏曼殊性情古怪,癫狂憨痴,其实这粒种子早已种下。

深知自己在苏家只是个多余之人,苏曼殊动了离开苏家的念头。12岁这一年,苏曼殊追随一个来家里化缘的和尚而去,剃度出家,遁入佛门。

逃离一个没有温暖的家庭,这就是苏曼殊第一次出家的原因。然而在寺庙中的平静生活并未维持多久,苏曼殊就因偷吃鸽子犯了荤戒,被赶出了寺门。无处可去的苏曼殊,不得不再一次回到苏家这个冰冷的大家庭。

后来父亲经商失败导致破产之后,苏曼殊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在上海姑姑家生活的两年里,学习了中文和英文。

苏曼殊为什么出家(苏曼殊一生三次出家三次还俗)(3)

他的表哥在他15岁时出资送他到日本留学。苏曼殊在日本东京留学的6年时间里,生活极其清苦。

表哥每个月只给他10块钱,为了生活,苏曼殊住的是学校里最低劣的宿舍。这个宿舍就相当于如今的地下室,只有微弱的光线,没什么空气流通。每次吃的都是掺了石灰的米饭,没有什么配菜。

在日本留学的这段时间里,结识了和苏曼殊的家同在一条街上的一个女孩。经常照面的两人渐渐互生情愫,经常通过信鸽来传情书。

但是,这两个少男少女之间暧昧的情感关系很快就被彼此的家长发现了。正如中国的古代,未婚女子私自与外男接触便会被认为是不贞。在日本,社会意识对女子的束缚也是非常严格的。

两人的私情被发现后,这名女子因为无法承受他人异样的目光,最终投河自杀,以死殉情。突如其来的变故也给苏曼殊带来了很大的打击。1899年,苏曼殊离开了日本回到广州再次出家。

苏曼殊虽再度遁入空门,却半点没有佛门子弟的样子。此次出家,本也是为“情”所困,索性就继续困在情色里吧。

苏曼殊为什么出家(苏曼殊一生三次出家三次还俗)(4)

苏曼殊出家后,最常去的地方却非佛堂,而是青楼。但与天下嫖客截然不同的是,苏曼殊去妓院却从来不嫖。苏曼殊在日记中记下了每一个与自己交往的青楼女子名字,竟有28名之多,所去场所消费的费用多达1877银元,而当时一个女仆的月工资也就3元左右。而嗜书如命的他,购书的钱则才500多元。

但苏曼殊只是享受这样的氛围,对倾慕自己的女子也是发乎情止乎礼,从不逾矩。

据多人记载,苏曼殊对自己招来的青楼女子一向是保持一定距离,除了凝目注视外,没有任何举动,甚至不许青楼女子触碰自己的衣服。

他当她们是知己,珍爱和尊重她们。他自由散漫,却不放浪形骸。

他从一个城游走到另一个城,穿越整个江浙地带。身着西装时,是风度翩翩的才子,身披袈裟时,是风度洒脱的僧人。两者的变化,鬼魅无尽,令无数女子迷恋。

曼谷研习梵文时,邂逅华裔女子佩珊,自感六根不净,拒之。

在之后回日本探亲期间,他结识了才貌双全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百助温柔妩媚,而且弹得一手好筝,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但是“不负如来不负卿”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苏曼殊必须作出取舍。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首诗: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这是苏曼殊《本事诗》其中一首,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一方面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过了几个月,苏曼殊再次赴日本求学。求学期间,他意外地结识了众多革命人士,深受启发。

1902年,19岁的苏曼殊在日本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这是由中国留学生组织的爱国团体,当时的清朝腐朽不堪,只要是有血性的青年,都恨不得人人一脚,把清朝踹翻。

苏曼殊作为一个热血男儿,自然不会缺席踹翻清朝的活动。他因此结识了很多进步人士,诸如章太炎,陈独秀,黄兴,孙中山等,都是写在历史书上的名字。

苏曼殊成为革命青年后,他的日子很忙,忙着参加集会,发表演说。一群热血青年整日聚在一起,指点江山,气吞山河。

但这种行为,同样遭到了苏家人的百般阻挠。表兄担心惹火烧身,对苏曼殊进行了无数次劝导,可始终没有起到作用,最后断绝经济来源。

没有钱的苏曼殊在日本无法生存,只好辍学回国,但他并没有选择回到广东,而是直接前往了上海

苏曼殊为什么出家(苏曼殊一生三次出家三次还俗)(5)

老上海

他在那里找了一份翻译的工作,恰巧与陈独秀成为了同事,并且二人关系相处还算融洽。

苏曼殊才华过人,他是诗僧,写诗千回百转,物哀抒情缠绵悱恻,但如此造诣的苏曼殊20岁时汉语程度并不高明,他向陈独秀学作诗,不久后便渐渐懂了平仄和押韵,陈独秀后来回忆说:"曼殊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真是所谓天才。"

他是画僧,画品格调不凡,意味深邃,并且笔法老练,状物形神兼备,描人栩栩如生;他也曾将艺术的笔墨点染进革命的浪潮中,鼓舞士气,试图点醒沉睡的中国人。

苏曼殊为什么出家(苏曼殊一生三次出家三次还俗)(6)

苏曼殊也写小说,1912年他以自己和初恋情人菊子悲剧收尾的爱情故事创作了情爱小说《断鸿零雁记》悼念幽冥永隔得失爱之痛。

之后又陆陆续续以爱情为题材,展示主人公们心理矛盾和爱而不得,创作多篇小说,苏曼殊文笔流畅,文辞婉丽,又深有日式物哀之美,对后来的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较大影响。

苏曼殊还精通多国语言,他译诗,曾翻译过《拜伦诗选》译作,也有《悲惨世界》,是近代有名的翻译家,章太炎更是称他为"亘古未见的稀世之才"。

作为我国早期著名的翻译家,《诗经》、《离骚》、李白、杜甫、《红楼梦》、《西厢记》,众多的中国古典文学和名人,在他的笔下被译成英文,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悉,他为中国文学精品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翻译家。

苏曼殊为什么出家(苏曼殊一生三次出家三次还俗)(7)

当时国内的革命呼声很高,陈独秀作为革命领袖自然首当其冲,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文章,以此倡导新文化运动。

然而陈独秀的种种行为,得罪了当时旧政府的高层,报社最终在重重压力下被迫倒闭,苏曼殊和陈独秀互道珍重后,只身前往了香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妄图窃取革命果实,想自己称帝。苏曼殊爱国心切,强烈表达自己的不满,本以为自己可以一呼百应,谁知他竟发现不少自称革命人士的人,背地里竟在利用革命谋取私利。

内心单纯的他再一次受到了巨大打击,再一次万念俱灰,又跑去雷峰寺遁入空门了。

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治愈童年,幼时的经历使他嗜吃如命。一次,他和朋友打赌,称自己一顿能吃几十个包子,对方不信,他当场展示,连吃60个包子。还有一次,好友给他送来20个芋头饼,他一口气吃完,结果肚子疼得站不起来。他尤其喜爱吃糖。有一次,他路过一家糖果店,看中了一种叫西洋摩尔登的糖果,可惜他掏遍了口袋也凑不够钱。于是,他干脆敲下自己的两颗金牙,拿来换糖吃。

苏曼殊最喜欢的是一种叫“摩尔登”的西洋糖果。别人问他原因,他说他喜欢大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剧中的“茶花女”爱吃这种糖,他便也爱吃。他还称自己“日食摩尔登糖三袋”。

苏曼殊为什么出家(苏曼殊一生三次出家三次还俗)(8)

在苏州,酥糖品种多样,有玫瑰、橘红、黄豆、芝麻等,他常常一口气就要吃掉十几包。了解他的包天笑称:“想是大师心里苦,要从苦处得甜来。”

嗜吃如命的他连做梦都是各种吃食。一次,他梦到自己在吃蒋虹火腿、嘉兴大头菜、枣泥月饼和黄垆糟蛋,那美味令他难以忘怀。梦醒之后还要给好友写信描述,好生回味一番。

长期的暴饮暴食,让他的身体出了毛病,医生多次劝告他:不要暴饮暴食。但他就是听不进去,毕竟“心病还需心药医”,如果不解开自己的心结,暴饮暴食怎能改掉?

1918年,苏曼殊35岁,因肠胃疾病住进医院,生命开启倒计时。

苏曼殊不顾医生的劝阻,大量吃糖,吸雪茄,病情恶化也不在乎,颇有求死的意味。

弥留之际,他写信给好友刘三,叮嘱他照顾青楼里苦命的姑娘。

垂死之时,他劝阻正要捻死虱子的朋友,“不要毙,只掷之窗外即可。你这样捻它,它将十分痛苦地死去。请发菩提善心。”

临终时他只留下了八字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嗜吃如命的怪和尚,但挚友陈独秀却看得明白:他是在用嗜吃来自杀。

后来,他被葬于西泠桥旁,正对着江南名妓苏小小之墓,情僧名妓,才子佳人,一切皆是天意。

他的天才和他的短暂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曼殊为什么出家(苏曼殊一生三次出家三次还俗)(9)

他一生中有无数个标签:诗僧、画僧、情僧、糖僧、志士、革命僧、伶人、风流和尚、沉沦菩提、浪荡公子、旷世奇僧等等,但他只想做自己。

他文字清丽,工诗善画,才华卓绝,精通英语、日语、梵语等多种文字,为时人及后人留下了风华绝代的作品。

但尤为人所珍重的,是他的至情至性。

他不在乎物质,不在乎躯体,只在乎精神世界的满足,他讲义气,善良至极,无算计,无保留,连孙中山都赞他“率真。”

无疑,他是民国众多才人中,最特殊的一个。极致闪耀,如流星划过,转瞬即逝。

大概,不同寻常的都是短暂的。

他进得了寺庙,还入得了俗,天大地大,走哪哪里是家,他传奇一生,洒脱一生,

背负绝世才华,流浪一生。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熠熠生辉的,因为他是少有的实现了人生自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