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神通广大 洞悉世事

六祖惠能,神通广大,在五祖传法付衣之前就有。

六祖慧能至今多少年(六祖慧能永远的谜)(1)

1、 神秀纠结 五祖度化

五祖宣布:徒弟门人各作一偈,谁能领悟佛法主旨,就把衣法传给他,让他做第六祖。有一些弟子门人就议论开了,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本来还犹豫的一些人,听到这话,就都决定不做了,都打算以后就拜神秀为师。

大家都不做偈子,神秀又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惠能都能洞悉,《坛经》是这样记载的: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你看,对于五祖的考题,神秀患得患失,在作与不作的问题上,都左右为难,不大气。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也太纠结了吧,正是"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离道远矣。可见神秀多么想得到衣法,太在乎,就进退幽谷、方寸大乱。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没想到作为五祖的上座弟子,助教(教授师),呈一个偈子,都这样纠结。这种作态,太小器,缺乏应有的担当与胸怀,怎么能做六祖呢?

我更奇怪的是:《坛经》是弟子们记录六祖惠能的讲法传法的言行的,这神秀的心理行为,都为六祖惠能口述,这说明神秀的心理活动,神秀的动作行为,惠能非常清楚,好似自己亲为。人开天眼之后,所有人、物之行为动作,足不出户便一览无余,但对人的心理,也能洞悉。这让我大为震惊!闻所未闻。

五祖在处理事情上很有分寸,拿捏得十分到位。看到了墙上的偈子,就知道是神秀所作。一方面,要求众弟子每天诵读此偈,并且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因为五祖知道,这1000多弟子门人,绝大多数都不是来求作佛的,都是来修福的,以求来世有好的生活。他们是不可能开悟的。只能好好按神秀的偈子去修,做一个好人了。

另一方面,半夜三更,将神秀叫到房间。对神秀说:

"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直截了当指出了偈子的问题,还没进门,是不可能得道成佛的。五祖找神秀来,并不只是给神秀的考卷评分,后面还告诉他,应该如何写才可以,相当于将试卷答案告诉给神秀了。这是不是说,五祖希望神秀来接班呢?我们看看原文,五祖接着说: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看到了吧?怎样的内容才是合乎要求的答案,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五祖是不是想通过这次考试,让神秀开悟,然后顺利接班。但神秀的表现呢,的确

六祖慧能至今多少年(六祖慧能永远的谜)(2)

  

是太不好了,有些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度而不化。原文这样记载: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所以,五祖大失所望。而后,惠能就写偈了。当五祖看到惠能的偈子的时候,知道六祖其人,已别无选择了。

六祖惠能厉害!五祖与神秀三更会谈,了如指掌,好像就在现场一样。这个神通,真太赞了!你说现在我们国家要是有几个这样的神通高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对中国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那该多好啊。我们的党中央只需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措施就好了,免得还要花心思去揣摩他们的意图。

2、 惠明夺衣 六祖妙度

话说五祖夜半三更,传法付衣给六祖惠能后,就对惠能说:"你必须马上离开,不然肯定有人害你。"

"向什么地方走呢?"  

"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指出了惠能的去向、遭遇、住所。

于是惠能领了衣钵,对五祖说:"我本是岭南人,一向都不熟悉这里的路啊,怎么走得出去呢"  

"不用担心,我会送你出去的。"

五祖送惠能直至九江驿站,然后就让惠能上船,五祖把橹自摇。

惠能就说:"请和尚坐,弟子来摇橹吧。"

"还是我来渡你吧。"

六祖慧能至今多少年(六祖慧能永远的谜)(3)

师傅一语双关,言在理上,但是要年老的五祖为你驾船,于情不合啊。所以惠能就说: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话说的多么圆满,合情合理。

五祖就说:"那就照你说的做吧。以后弘扬佛法的大任,就由你担当了。三年之后,我才会离世。现在你好自为之,一直向南走吧。任重道远,困难重重啊,你不要马上说法,要等到机缘成熟以后才可以。"

惠能与五祖告别,拿好衣钵,发足南行。大约两个月,到了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大庾岭。

再说五祖回去后,数日不上堂,众人怀疑,就去问候五祖是不是生病了,五祖当然知道他们想问什么,就说:

"没有什么病,只是衣和法都交付他人南去了"

真是出家人不打妄语啊。一说话就跟众人吐露了实情。

"谁得到衣法了?"

"能者得之。"

一语双关,大家也不是傻子,就知道已传给惠能了。于是好几百人就去追赶惠能,欲夺衣钵。

几百人追赶,这阵势够庞大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追赶?这在一定意义是正义。因为惠能到东山寺不过八个多月,只是做些劈柴舂米的杂事,并无一天念经,而在东山寺,念经20年以上者不在少数,大家内心如何能平?难怪五祖传法付衣有些偷偷摸摸;而且,惠能只是一个尚未剃度的行者而已,而且偈子"也未见本性",这可是五祖当做大家的面说的,传衣付法予他,是何道理?这理由光明堂皇吧。当然,他们内心的小九九也是不言自明的,抢到衣钵,这个能证明六祖身份的东东,自然可以正大光明的做起六祖来,那可是风光无限的哦。

凭六祖的智慧与神通,肯定知道有这么多人在追赶,不解决问题何以前行呢?这点事是难不倒六祖的。我们且看六祖如何摆平他们。

在追赶的人中,有一个俗姓陈,名惠明的"性行粗糙"的僧人,曾是四品将军,最为激进,在众人之前,离惠能只有几步之遥了。可谓大军压境,先锋是孔武有力的"四品将军",已杀到阵前。情况万分危急,凭六祖矮小清瘦的身材,舂米都要在腰间绑石头,他干得过谁呢?且看惠能如何化解脱身。

只见惠能把衣钵放在石上,说:"这衣钵是成为六祖的信物,怎么可以凭武力夺取呢?有本事你就来拿吧。"说完,就藏于草丛之中。

惠明到了,看到衣钵,就去拿,却怎么也"提掇不动"。你不是孔武有力吗,怎么样?一件袈裟都拿不起来了?你以为六祖是盖的吗?略施神通,你就无可奈何!

这就是第一步,叫断其恶念,震慑其心。

不过你还别说,这惠明还真有点小聪明,见拿不动袈裟,于是大声说:"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因为惠能还没有剃度出家,身份还是行者,孙悟空和他一样,也是行者。

看来这惠明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孺子可教嘛。

于是惠能出来,盘坐石上,端庄肃穆。

你知道吗?到现在那石头上仍有慧能大师盘坐的痕迹,还有衣的印子,如今已是一道景观哦,大家有时间去看看这个印记吧。你想,这神通是一般的小功夫吗?

惠明礼拜,说:"望行者为我说法。"倒是蛮诚恳的嘛,又是拜又是求的。

一个主动追,一个被动藏。现在呢?主动被动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惠能已牢牢掌握了主动权,真神人也!你要知道,惠明是"极意参寻,趁及慧能"非常想找到惠能的,现在找到了怎么样呢?!

只听惠能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我为你说法。"

什么叫"屏息诸缘",种种的外缘全都把它挡起来,不要让它跑进来。就是打坐静心,排除杂念。"勿生一念",内心要清清楚楚,没有一丝杂念。这也是他们平时修炼的功夫。

这是第二步,教他打坐静修,专其心,诚其志,引导他进入虚空之境。

六祖慧能至今多少年(六祖慧能永远的谜)(4)

这就是《心经》里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要能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高境界了。此时六祖慧能正在引导惠明进入这个境界。只有进入到这个境界后,才有悟的可能。《道德经》里不是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吗?都是要进入到境界里里面去,才可以开悟的。

《坛经》这样记载的:

半晌,惠能才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这就是第三步:入境当下,醍醐灌顶。

过了好长一会,六祖惠能觉得惠明差不多已经进入状态了,时机成熟了,就突然刺破那一层窗户纸,让他立即大悟。

什么叫"不思善不思恶"?如果你认为,就是不想着善,也不想着恶。这样理解是不到位的。这是佛学的根本大法,不二法门。我们凡人众生,见到一个人、一件事,马上就有判断,好的或者不好的,这就叫有分别心。而不二呢,就是没有这种好的或者不好的这二个的分别,既不是好的,也不是不好的,就是已经超越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进入到一个无价值的开悟领域。所以,此情此景,惠明就"言下大悟"。请注意,是"言下大悟",这在你说话的当时,马上就悟了。悟,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突然间的事,这就叫"顿悟"。

这个意思我们也懂,但我们为什么就没有大悟,连开悟都没有呢?原来这悟,不是懂不懂的问题,是有没有进入心境的问题,有没有机缘巧合的问题。

"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意思是说,正当这个时候,你感觉到的那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一语中的,惠明大悟。

看到没有?六祖惠能小试牛刀,大获成功。五祖教1000多人那么长时间,竟无一人开悟。六祖慧能两句话,十分钟,就搞定惠明,让其开悟。这个神通,一般的圣人是没有的。当然,时机也很关键。

惠明又问:"除了你刚才让我开悟的方法外,还有别的秘诀秘法吗?"这家伙贪心不足啊。

"既然都跟你说了,就不是什么秘密。你若能够静观其心,你想知道的秘密,都能知道。"

"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开悟的感觉无法用语言描述,惠明只能打一个比方,就像饮水一样,是冷水是热水,只有喝水的人自己知道。

"你我都是五祖的门下,我们是师兄弟,你好好修行说法吧。"惠能多么谦虚,也非常懂规矩讲礼仪,要是做他老师不就乱辈分了吗?当然,实际上已经是他的老师了,只是有实无名罢了。

"惠明今后去向哪里呢?"你看,开始请求师傅指示,行师生之事了。

"逢袁(袁州)则止,遇蒙(蒙山)则居。"

惠明已悟,其余的事就不用担心,惠明自会去搞定。

于是惠明拜辞六祖,从山上下到山下,碰上了不少追赶而至的人,就对他们说:"我刚才到那高山上了,高峻险拔、满地石头,根本没有那位行者的踪迹,我们应到别的地方去找吧"那些追赶的人,就到别的山头去找了。

后来慧明法师就改名为"道明",一者记住在追赶师父的道路上,碰到师父让他开悟了;二来就是要避讳惠能大师的"惠"字。

一场众人围困、无所逃遁的窘境灾难,顷刻化解。有智慧的人就是不一样,这件事办的太巧妙了!十分钟之内,搞定一个人,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这叫什么?

抓住要害,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命门,以四两而拨千斤。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