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课程,已经和同学们一起学过了《邵公谏厉王弭谤》,《子产不毁乡校》、史伯与郑桓公、晏子与齐景公论“和而不同”等不少内容。

邵公、史伯、郑桓公、子产、晏子,都是有智慧的人,其言甚辩,对将来的判断也非常准确。然而即使智慧如此,也未能避免灾难的到来。

厉王终究酿成了国人暴动,邵公还搭上了自己的儿子;

幽王终究酿成了犬戎之祸,郑桓公也葬送其中;

景公没后不到十年,田氏弑简公,屠杀公族,不到百年,田氏代齐。

面对这样的悲剧,哲人的智慧和预见全然没有力量。帝王自食其果也就罢了,还会拉上哲人、民众、大量的社会财富、脆弱的人间道义,一道殡葬。

只有子产一人,将智慧施于有政,两千年以来,“孤光一点萤”。

面对权力的自卑 如果权力拒绝智慧(1)

历代帝王图之隋炀帝

哲人的“智慧”如同砖木,“政 治 制 度”如同建筑蓝图,砖木再精良,在设计糟糕的建筑中无所施用。

哲人记录历史,希望帝王以史为鉴,后来,历史写成了帝王喜欢的样子;哲人高扬道义,希望用道义驯化权力,后来,帝王成了道义的代表。

中国历史如此之久,明白人如此之多,智慧的积累是丰厚的。但是如果帝王愚蠢颟顸,一意孤行,抗拒智慧,违背常识,这些智慧便无法融入制度,促进国家的长期有序运行,于是历史的悲剧一再重演。

如果“智慧”不能落实成为有效的制 度,那么我们丰厚的历史、文明,只不过多记了些漂亮的空谈,在历史的星空中,化作一颗颗一闪而过的流星,智慧的光明,始终不能照彻暗昧。

历史给我们的时间已经足够悠久,如果我们还是不是形成良好的制 度,以限制“帝王”,吸纳智慧,尊重常识,释放活力,是我们只有“小智慧”,没有“大智慧”,只会生产优良的砖瓦,不能设计好的蓝图,还是历史的机缘尚未成熟?还是我们这个人群,尚未解除某种魔咒?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们读古人之书,传承那些“智慧”其用几何?

面对权力的自卑 如果权力拒绝智慧(2)

历代帝王图之晋武帝

要之,历史终究在前进,未经制 度落实的智慧,是制度有问题,而不是智慧本身有问题——虽然形成良好的制 度本身,也是一种智慧。我们只好传承古人“修己以待其时”的那种智慧,以待将来。

达芬奇的精妙设计,飞行器、装甲坦克、机床……四百年以后才派上用场。“和而不同”的智慧,古人已经发明了两千多年,不知何时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