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在于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隐藏着停滞的危机。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各个历史事件并从中学习先哲的可贵品质,同时吸取教训立志建设祖国。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较喜爱历史,学生学习热情高、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善于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氛围浓厚。但是由于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学生基础又相对薄弱,所以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铺垫,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解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宋朝的特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宋朝的特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2)

②通过对长城、北京城和在特定情况下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美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④通过组织学生课后调查家乡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其建筑风格、用途、文物保护状况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宋朝的特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3)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宋朝的特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4)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宋朝的特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5)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北京故宫、长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等历史人物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其它实物资料(如邮票、门票等等)学习收集、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运用学生手中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受到故宫建筑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认识到故宫体现了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③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历史,较好地解决历史的过去性问题。

④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⑤知识的拓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古建筑,掌握简单的探究历史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认识到故宫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宋朝的特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6)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宋朝的特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7)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宋朝的特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8)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而且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②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

③学习三位科学家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科学巨匠和巨著。

教学难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六、 课前准备

1、教师创设情境

播放大型纪录片《故宫》片段,展现故宫原貌,感受故宫的壮观和辉煌。设问:故宫又叫什么,什么时期修建的?在这一时期还修建了什么伟大工程,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16课,来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三个探究主题

⑴.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⑵.明清时期中国科技为什么在世界上落伍了?

⑶.我们能从三位杰出科学家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身上学到什么?

3、 教师精心准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方便学生查阅。

4、学生学习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对相关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对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如北京城自画图、介绍历史人物等,为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汇报做好准备。

八、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宋朝的特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9)

九、教后反思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然而,一群怀揣着理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研究写成著作的学者们,在当时既不受世人的重视,更遑论受当政者的青睐了。通过材料的分析学生会感受到科学工作者落寞的背影,更认识到没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科技发展的绊脚石。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提高,达到课堂的民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