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初评战火中的青春)(1)

到昨晚,由王鹏、高翊浚执导,张丽影任总制片人,王鹤棣、周也、叶祖新、胡连馨等主演的青春励志革命历史剧《战火中的青春》,已经在江苏卫视播出了6集。

解读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初评战火中的青春)(2)

这部剧以五位青年学生的觉醒和成长为线索,重现了1937年起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南迁组建“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坚持办学,并最终于1945年北归的风雨历程。

民族危亡,一代知识分子在迁徙中建立了抗战丰碑;国难当头,一群青年学子在历史洪流中负重前行、走向觉醒;山河破碎,是西南联大容下了那个年代青年们的安静书桌。

6集看毕,《战火中的青春》细腻厚重的影像质感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将临战状态的北平城拍得惊心动魄,而处于明媚青春中的青年们,在轰炸、抗争和流血中,变得激烈愤怒又悲切。这种复杂又直击灵魂的情绪,既为之后的建校剧情埋下了种子,同时也穿越时间,感染了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

以小见大,质感在场

《战火中的青春》的故事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讲起,贯穿了诸多影响革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自带真实、厚重的历史底色。同时,它又通过日常化叙事拉近了跟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

如教授们为营救学生与警察局长交涉,冯友兰(马少骅 饰)教授带着被褥和牙具要求进班房授课;如告别清华园之际,“园丁”冯友兰教授在给树浇水、踩土、修剪叶子。

解读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初评战火中的青春)(3)

这部剧在最大程度地还原当年那群人生活、工作的触感,让观众能够看清他们、走近他们。而大事件与小细节交织的手法,润物细无声,只需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和一个眼神,就击中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观众看到了战火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也预示着师生们要走出象牙塔,接受战火淬炼的命运。

《战火中的青春》的背景基调是战乱的、漂泊的和挣扎的,也是诗意、有烟火气、充满文化质感的,呈现了张弛有度、动静交错的影像风格。

解读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初评战火中的青春)(4)

值得一提的是轰炸南开大学木斋馆的场景,一边是学生们在混乱中抢救书籍躲避炮弹,一边是充满破碎感的空境。扬起的尘土、纷飞的书页像是一种无声的哀悼,象征着人的命运开始飘零,而蒲苇在风中安静地生长,隐喻了主角们坚韧的生命力。

种种情绪,沉淀在这群年轻人的心底,被家国之痛压抑的青年们,在寻找出路,也孕育着改变的力量。见证了以上景象的程嘉树(王鹤棣 饰)也更加坚定了爱国立场。

师生与家庭,群像闪耀

《战火中的青春》所覆盖的历史时间并不长,但它选择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截取了一幅风云变幻下众星闪烁的知识分子群像,这些人物具有统一的精气神,同时个性十足。

程嘉树、林华珺(周也 饰)、叶润名(叶祖新 饰)、叶润青(胡连馨 饰)、毕云霄(王羽铮 饰)这五位虚构的主角,构成了这部剧里的青年群像,他们是西南联大诸多学子的缩影,性格、气质差异化明显。

解读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初评战火中的青春)(5)

程嘉树经历了一个从青涩到稳重的成长阶段。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才女林华珺书卷气浓厚,又带着青春期的小叛逆。叶润名和叶润青这对兄妹一个来自清华一个来自南开,前者有着学生领导的理性和担当感,后者青涩灵动、洒脱自在。将门之子毕云霄总是“怒发冲冠”,一心想投笔从戎。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到一起,建立了亲人般的革命友谊。

解读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初评战火中的青春)(6)

三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毕彦君 饰)、蒋梦麟(王志飞 饰)、梅贻琦(王劲松 饰)在南开被炸后会面,张伯苓痛心疾首诉说往事,认真倾听的梅贻琦面带悲壮感,而蒋梦麟则上前一步弯腰搀扶了年长的张伯苓。戏份虽不多,毕彦君、王志飞和王劲松三位老戏骨的表演却入木三分,非常有感染力。

解读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初评战火中的青春)(7)

前期剧情里,教授冯友兰在保护学生时出场颇多,充分展现了以柔克刚的本领,以及文人的风骨与柔情;而郑天挺(李博 饰)决定割舍子女跟学生一起迁徙长沙令人动容……随着主角们的南下,更多教授的形象将在这幅知识分子群像中被一一展开。

与此同时,《战火中的青春》还在“以家见国”。日军侵华使得很多家庭四分五裂,上一代人在守家,新一代人在迁徙中分道扬镳,奔赴各自的理想中心,这部剧通过程家、林家和毕家这三组家庭关系,将家与国、个人的道路抉择与时代的发展洪流,恰到好处地交融在了一起。

迎难而上,填补稀缺

提起西南联大,人们总是心向往之。作为抗战时期的高校代表,这是一段传奇,它不仅在艰难岁月中培养出了一批卓越的人才,而且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知识宝库。只不过此前的影视作品,多是从不同角度对西南联大进行侧写。

讲述这段往事的难度显而易见:一是题材太重,要涉及大量历史背景,波澜壮阔;二是可挖掘的故事和主题太纷繁,杰出人物众多;三是西南联大的步行团横穿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到达昆明,行程漫长,视觉不好呈现,可想而知要耗费多少精力。

解读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初评战火中的青春)(8)

像《战火中的青春》这样全面、聚焦式的呈现,还是头一回。它将变局面前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气节投射于荧屏之上,展示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和心灵塑形的过程。

在剧作上,这部剧完成了抗日战争与师生群像横纵切面的叙述,以文为经、以武为纬,虚实结合,双线交织,为戏剧的生发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剧中,师生们总是不停地在奔跑、在救人救书,还开启了一趟步行的“公路之旅”。风华正茂的青年,在奔跑、在路上,在好奇、求索、追寻,青春之风扑面而来。

解读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精神(初评战火中的青春)(9)

在一开始,电视剧借叶润名之口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军队在日军炮火下显得不堪一击?北平怎么就一夜之间沦陷了?大批学生以后何去何从……”,人是被行动创造的,在这趟旅程中,他们会逐渐看清很多真相,得到答案。

历史落在五位主人公身上,构成了他们人生际遇的几次抉择:留在北平还是南下?参军还是继续上学?追随进步势力还是顽固势力?

可以想见,这群青年将在长沙、贵州、昆明一路上接触当地百姓,看到不同于书本上的复杂中国,亲眼目睹西南区域的风景与人情,对家国天下、对共命运都将有更深层的体察。

从这个角度而言,以青春为切入点,以爱国主义为精神主干的《战火中的青春》,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构成了当年和现在青年的隔空对话。

【文/飞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