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高山地区,由于水热状况随海拔的变化而形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共同形成了陆地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是“少—多—少”变化。

(2)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带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4)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受热量条件的影响,一般阳坡较高,阴坡较低。积雪冰川带若主要受热量影响,分布同此规律,若两坡降水差别大,则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降水多的山坡冰川面积、体积大,雪线低。

(5)同一自然带随着其所在山体所处纬度的增加,其分布高度不断降低。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即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情况(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雪线)(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