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安平
河北省唐山京剧团创作演出的《节振国》,是一出曾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革命现代京剧,反映抗日战争初期,开滦煤矿工人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及其势力血腥统治和残酷压榨,在党的地下组织领导下奋起反抗,塑造了在斗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节振国的典型形象。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5年将该剧成功搬上银幕,充分运用电影艺术特长,生动再现了节振国由仅有朴素阶级意识和爱国情感的草莽英雄,迈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行列的历程,讴歌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为京剧现代戏电影化做出了可贵探索。
英雄初现舞台
京剧《节振国》系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而成。从一个普通煤矿工人成为著名民族英雄的节振国,1910年出生于山东武城县刘堂村(今为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刘堂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随全家逃荒至唐山开滦赵各庄煤矿,因父亲早逝,14岁便下井做童工,饱尝生活艰辛,养成勇猛刚强性格,并学到一身过硬武功。1938年3月,既遭侵占煤矿英国资本家剥削、又受屯驻矿区日寇压迫的开滦煤矿广大工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矿同盟大罢工,节振国被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队长。5月6日,大批日伪宪兵包围节家,企图搜捕节振国等工人领袖,并抓住了节振国的哥哥。刚从井下回来的节振国怒火中烧,冲上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夺过日本宪兵队长军刀,当场将其及数名日伪军劈杀,自己也负了伤,后在工友们帮助下冲出敌人包围得以脱险。适逢中共冀热边特委按照党中央指示,发动冀东抗日大暴动。刚伤愈的节振国闻讯后迅速联络矿工,树起抗日大旗,组成工人抗日游击队,加入冀东抗日联军李运昌部,后被编为冀东抗联第二路司令部直属特务第1大队,即工人特务大队,节振国任大队长。他率部活跃于矿区和农村,神出鬼没打击日伪军,两度收复赵各庄、唐家庄矿区,后改编为八路军第12团1连。在其威名号召和鼓舞下,开滦煤矿成立了数支抗日游击队,3000多名工人先后参加抗日队伍,有力支援和配合了冀东地区的抗日斗争,为开辟冀东抗日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秋,节振国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8月1日率部于上尤各庄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0岁。
◆节振国
节振国带领工人闹罢工、劈日酋、杀汉奸的英雄事迹,不仅声震冀东,振奋了当地人民群众抗日热情,而且远传四方,就连在陕北的中共中央也很为关注。毛泽东在听取冀东区党组织负责人吴德汇报时,曾称赞“这是个民族英雄式的人物”,并关切地询问“多大岁数了”,郑重表示“这个同志很好,我们要注意保护培养”。可是未及吴德从延安回来向冀东党组织传达,节振国就不幸英勇牺牲了。周恩来在重庆获悉其事迹后,也曾指示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关于节振国的作品。
唐山京剧团编演京剧《节振国》始于1958年。该团原是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部队剧团, 1953 年集体转业到地方,正式命名为“唐山京剧团”。虽几经历史变迁但光荣传统延续,该团天然亲近表现革命斗争、歌颂人民英雄,1958年3月文化部在《关于大力繁荣艺术创作的通知》中,强调“要大胆革新”、“反映现代生活”,该团积极作出响应,遂有《节振国》诞生。
时任唐山京剧团书记兼团长景新,号召全团演员每个人都来学写一个现代题材小戏,全团上下纷纷行动。当 年4 月,剧团在山东一带演出,演员耿苓秋偶然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作家王火根据节振国英雄事迹创作的中篇小说《赤胆忠心》,觉得其中所写节振国在煤矿带领工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斗争很有光彩,适合编成戏来演,便将书买回并向领导作了汇报。景新觉得这个题材不错,鼓励演员自己动手去写,于是耿苓秋、宋耀田、宋福寿三人利用晚上散戏后的休息时间,借着宿舍楼道及手电筒的亮光着手学写剧本,很短时间就完成了一折小戏的初稿,虽是沿用传统戏格式加上现代词语,尚显简单而粗糙,却为在京剧舞台上重现节振国英雄形象开了头。
◆唐山京剧团演出《节振国》剧照。
剧团回到唐山后,即组织创作人员赴开滦赵各庄煤矿深入生活,通过广泛走访、与老工人座谈、查阅《开滦矿史》资料等,搜集到大量素材,在此基础上参考王火的《赤胆忠心》一书和开滦赵各庄矿业余剧团编写的同名话剧,于同年冬天由于英执笔,写出了《节振国》初稿并付诸排练。导演为凌云霄。担纲唱腔设计并饰演节振国的为徐荣奎。因剧团每天日夜场均有演出,就利用晚上散戏后排练,历时5个多月辛勤努力,终将《节振国》立于舞台之上。
1959年春节,该团在唐山剧场首次公演《节振国》,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当年9 月,剧团以新排《赵氏孤儿》赴河北省会天津,参加“河北省庆祝建国10 周年戏曲曲艺汇报演出”,同时带上《节振国》一剧征求意见,原拟演出一场了解效果如何,谁知演出后反响强烈欲罢不能,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剧团回来后决定边演边改,使之成为保留剧目。至1962 年在唐山地区演出已达上百场。
精心再造升级
《节振国》得以跻身优秀京剧现代戏之列,是因迎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对该剧作了重要修改和全面加工。1963年9月文化部发出通知,将于1964年3月在北京举行部分地区京剧现代戏会演,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范围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活动,为让各地有较多时间进行准备,后决定会演时间推迟至6月举行。与其它地方一样,河北有关方面对此很为重视,将《节振国》列为重点准备剧目,剧团为之倾注了很大气力。
在该剧既往演出过程中,戏挺火爆且叫座,但也显露不足及缺陷,诸如头绪繁多、主题不鲜明,节振国这个人物缺乏时代、阶级特征,党的领导者胡志发形象苍白无力,仅止于做与节振国联系工作,反面人物在戏中所占比重过大,活动也十分嚣张等,虽然陆续有所修改,但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剧团领导此次为准备会演下定决心“找到病根,对症下药”。主创人员紧密把握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必然趋势,注重突出以节振国为代表的工人群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时代精神,充分显示党的领导作用,正确处理情节真实性与传奇性关系,使之为丰富节振国性格和表达主题思想服务,从而让节振国及其战友的斗争活动与整个革命斗争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刻体现一代工人阶级成长的历史风貌。
◆节振国(左二)少年时习武。
修改以节振国英雄形象塑造为中心,为更好揭示节振国作为工人阶级硬骨头的刚强性格,将其毅然卖掉祖传宝剑这一情节,由出于江湖义气改为援助工友坚持罢工,并增添了矿方总管耿三合用一斗大洋收买节振国被义正辞严回绝情节。同时也注意表现他处于自发阶段不成熟一面,如偏重于个人硬拼,不能很好掌握斗争策略等,而且将这些缺点安排在与党的领导者胡志发的性格冲突中,既显示节振国在党的教育下和斗争实践中成长起来,又映衬胡志发在斗争中所起重要作用。对于反面人物,不仅削减了相关戏份,而且侧重卑劣灵魂、凶恶嘴脸的揭露。经过这样修改,该剧的主题更加鲜明,内容更加集中,人物更加突出,节振国从一个单凭只身孤胆、赤手空拳硬拼的鲁莽英雄,在党的教育下最终成为一名有觉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和合格的共产党员,得到细致、丰满、准确的体现。
与此同时,导演、演员力量得到加强,组成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舞台实践经验丰富和熟谙京剧唱腔音乐的二度创作班子,按照经过修定的剧本,重新进行排练。当时的唐山市文化局长罗楠,特意从唐山市话剧团调来导演张先猷,参与执导加工。由于原饰演节振国的徐荣奎身体出现状况,剧团专门从唐山戏校调回教师张海涛扮演节振国,他是京剧名家唐韵笙的女婿,而徐荣奎又是唐的弟子,二人在演唱风格上很接近,而且张海涛的武功功底又比徐荣奎好,因而很快就胜任了这个角色。戏份增添很多的地下党员胡志发,则由唐山京剧团的武生演员王长山饰演,他与徐荣奎均出自尚小云“荣春班”科班,是同门师兄弟,同样功底扎实,不仅行当转换自如,而且将擅长的武生唱做特色融入角色创造,使所饰演的胡志发与剧中节振国,虽同为老生行当但表现有别,为全剧增色不少。负责唱腔设计的徐荣奎,在原有唱段修改和新增唱段创作中,坚持既继承传统又有发展出新,勇于打破门户之见,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在声腔运用和板式转换上有颇多成功创造。在排练过程中,市文化局及剧团还专门从中央戏曲研究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京剧院等,延请有关专家予以指点。
1964年4月,剧团携焕然一新的《节振国》再次赴河北省省会天津,参加“河北省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后受到中央宣传部和文化部充分肯定,被确定与天津京剧团《六号门》一起,代表河北省参加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经大会统一安排,《节振国》作为第五轮展演,于7月2日至6日在北京工人俱部连续演出5场,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徐平羽,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文化界知名人士等,先后观看了演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戏剧报》等14家报刊相继报道和评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了实况转播,一致称赞该剧为“工人革命斗争的赞歌”“工人阶级的战歌和颂歌”,塑造了“无产阶级的硬骨头的形象”,认为“这是一出不可多得的好戏,是一出成功地创造了革命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成功地描绘了革命的群众运动的好戏”。煤矿、港务工人观看后专门座谈、撰文,“为京剧舞台上的工人形象欢呼”,表示“像节振国那样永远听党的话,在实际斗争中不断提高觉悟”。
◆朱德等中央领导观看《节振国》后与演员合影。
大会闭幕后,《节振国》与上海的《智取威虎山》、云南的《黛诺》、山东的《奇袭白虎团》、内蒙古的《草原小姐妹》等5台剧目,被留下继续在北京演出,其间该剧又临时奉命赴北戴河为华北局召开的“华北地区地委书记会议”、国务院机关休养人员作专场演出,前后共演出42场。9月8日,《节振国》又受命二次进京为中央领导演出,朱德委员长观看了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演出,中间休息时高兴地对唐山带队的同志说:“不错呀,好戏!”同时观看演出的还有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以及邓子恢、郭沫若、黄炎培、乌兰夫、薄一波、张治中等。演出结束后,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上台同演员们握手并合影留念。
跃登银幕增辉
《节振国》以鲜明的主题思想、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磅礴的革命气势和刚健的艺术风格脱颖而出,文化部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期间即作出决定,将该剧拍成彩色戏曲片,交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当年9月18日,唐山京剧团《节振国》剧组全体人员开赴长影,仅半年时间就顺利拍竣,在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的优秀剧目中最先登上银幕,实际也是“文革”前唯一拍成电影的大型现代京剧,文化部曾专门致电长影和剧团表示祝贺。
◆《节振国》电影海报,196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
该片拍摄取得成功,得益于长影与唐山京剧团的密切协作。长影方面从该片题材与片种特点出发,超强配备了与之相应的摄制班子。由刚执导完成同为抗日战争题材《自有后来人》的著名导演于彦夫,与拍摄过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的导演曾未之,联合担任本片导演。摄影师亦是双重配置,共同掌机的李光惠与李怀禄,各有故事片与戏曲片拍摄经历。牵头美工、服装设计制作的,是经验丰富的资深美术师卢淦。他们对于第一次接受拍摄京剧革命现代戏电影任务,既感到光荣、兴奋,又深知是一场十分艰巨的硬仗,因对京剧和京剧革命现代戏都是外行,满怀“宣传京剧革命现代戏的伟大成就,扩大京剧革命现代戏的影响”的热切愿望,始终坚持虚心向京剧团同志学习求教的态度。电影分镜头剧本以及唱腔设计、场面调度、布景设计等,摄制组都与京剧团共同讨论研究,依靠集体智慧确定。剧团方面则全力予以配合,原定电影中的节振国扮演者,是最先在舞台饰演这一角色的徐荣奎,其特点是唱做俱佳,试镜头后发现其形象不太适合电影画面。徐荣奎主动提出还是由继任饰演的张海涛出镜,自己担任伴唱,以“声画结合”的独特方式,圆满完成节振国形象的塑造。
拍摄自始至终遵循双方形成的共识:“京剧革命现代戏电影,就必须同京剧革命现代戏一样,既要很好地反映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生活,又要具有京剧的风格”,要“把京剧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二者的特长,胜利地把京剧革命现代戏搬上银幕”。影片围绕抗日烽火漫天燃烧、革命运动如火如荼的特定背景,将群众性武装斗争作为贯串红线,以成长中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形象节振国的塑造为中心,对原剧的人物、情节等精心提炼和剪裁,删去与之关系不太密切的旁枝蔓叶,不仅适应将演出长达3小时的原舞台剧,浓缩成为不到2小时容量的影片,而且更加突出了在节振国成长过程中,党的影响和引导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赋予其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阶级特征。
◆电影《节振国》剧照。
片中始以简练手法,通过忍痛卖剑、坚拒收买和带头抢煤三个典型事件,集中表现节振国的义气、志气和勇气,一下就把这位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肝胆照人而又有些急躁莽撞的孤胆英雄形象化地推至观众面前。继而又用相当篇幅,细致展示节振国从自发反抗到自觉战斗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为了弥补原剧对节振国入党未能表现,仅以胡志发一句话“老节,你已然是一个共产党员了”带过,新增了腰带山集训一场戏:天晴地朗、红旗飘扬,抗日游击队员们生气蓬勃进行训练。不久前还是满腔悲愤郁结的节振国,意气风发地即将带队回矿开展群众性革命武装斗争,眺望眼前光明美好的解放区风光,回想自己在此学习、成长,光荣加入党的战斗行列,难抑兴奋、激动、依恋之情,站立于苍松劲柏的山岗,凝视红旗引吭高歌,抒发对党的热爱感激,表达歼灭日寇的决心,随后与前往主力部队的胡大哥作别。这场戏虽然很短,却起了画龙点睛作用,为后面对原有情节精简归并而成的组织暴动、智除叛徒、勇闯耿府、全歼滨田等机智英勇的斗争活动,作了有力铺垫,是完成节振国这一赤胆忠心、智勇双全抗日民族英雄形象的重要之笔,后来被纳入该剧舞台版,其中高昂激越的《看红旗迎风展》“西皮娃娃腔”成为经典唱段,开创了京剧现代戏编演及拍摄设置“核心唱段”先例。
影片对于既保持京剧特点、又发挥电影表现力,也作出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如运用电影时空转换自如、镜头分切灵活、场景调度便利等有利条件,使演唱、念白、身段、武打等传统京剧表演形式及技巧,更好服务于塑造革命英雄人物和突出主题思想。原剧中群众斗争场面颇多,开始罢工的包围公事房、砸开铁栅栏,中间的抢煤场的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后来武装暴动的越过铁丝网、攻打炮药房、砸掉警察所等,都大量运用了传统武打动作,拍摄中重新加以编排,进行电影化处理,运用故事片拍摄手法,扩大了空间表现力,增强了生活真实感,不仅反映工人运动在不同阶段特点,同时又揭示节振国等英雄人物成长源泉和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剧照:节振国怒不可遏劈日寇。
值得提及的是,该片拍摄自始至终得到吉林省委的重视与支持,虽然此时长影已改属文化部领导,但因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吴德,早年从事工人运动时,曾代表中共河北省委参与组织冀东抗日大暴动,直接领导了唐山开滦煤矿大罢工和唐山市总同盟罢工,对节振国很了解。影片开拍前曾专门向主创人员细致介绍了节振国参加革命斗争情况,对节振国这个人物作了深刻分析,指出其是在党的领导与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之所以成为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主要是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有不畏困难、不怕牺牲、忠心耿耿为党工作的革命精神。影片拍完后,吴德对样片提出3点意见:一是将“党的北方局”改为“上级党组织”;二是在第五场胡志发给节振国宣讲形势时,应加上“配合八路军挺进冀东”,因为这是时代背景和党的战略部署;三是在戏的结尾胡志发有一段台词“枪握在我们的手上,和全国人民一道,用他打出一个新中国,创造一个新世界”,应在中间加上“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
影片《节振国》被选入文化部于1965年8月15日至9月25日举办的“纪念伟大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电影展览”,在全国各地隆重上映,受到广泛好评,被认为“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引发全国近30个京剧院团学演此戏,还有歌剧、评剧、川剧、淮剧、豫剧、老调等进行移植,形成银幕与舞台交相辉映的景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当时领导冀东工人抗日运动的“中共北方局”、又称“冀东党”的总领导人是刘少奇,该剧受到株连被打成“为反党集团树碑立传”黑戏,连同影片一起遭禁,直至“文革”结束才重返舞台与银幕。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