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问题,提起苏轼大家会想到哪些城市?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会囊括我华夏的很多城市。四川眉山自是不用提,那是苏轼出生的地方,三苏祠挂着的牌匾“一门父子三词客”令人赞叹;黄州也不用说,在那里苏轼写下了《赤壁赋》等多篇经典作品,成为文坛福地。然后还有杭州、密州、徐州、扬州、惠州等。

苏东坡十大绝句(海南人不该忘记的一首七律)(1)

有人把苏轼的足迹在地图上都标了出来,据说共数出了90多座城市,妥妥的一个北宋驴友。如今,东坡已离世900多年,各地仍有不少诗词谜用各种方式怀念着他。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是一首海南人不该忘记的七律。这首诗是苏轼苏辙两兄弟合力写的,全诗寥寥数字却惊艳了900多年。

苏东坡十大绝句(海南人不该忘记的一首七律)(2)

为何说海南人不该忘记这首诗?绍圣四年,62岁的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北宋时海南尚属荒蛮之地,很多人都觉得这把年纪的苏轼在这里肯定活不了了。但他们终究小看了苏轼,苏轼不但在这里生活了下来,而且还大兴学教。凭着他的名气,不但让海南学子们乐学尚学,甚至外地学子不远千里跑到儋州,要跟着苏轼求学,这就是苏轼的魅力。

苏东坡十大绝句(海南人不该忘记的一首七律)(3)

苏轼在儋州待了没多久,朝廷要将他调回,临行前他放心不下当地的教育,为了鼓舞海南学子,他送了当时一位才子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当时苏轼还表示:等到你考中后,我会把这两句诗补写成一首完整的诗作。这位才子名叫姜唐佐,能得到苏轼的题诗,他心中感激之情可想而知。东坡果然没有看走眼,不久姜唐佐便中举,也成为海了南历史上的第一位举人。

姜唐佐一直保留着苏轼给自己题的诗,可惜他还是错过了苏轼的补诗,因为东坡在北归途中病故。崇宁二年,姜唐佐见到了苏轼的弟弟苏辙,将题诗之事告诉了苏辙。苏家兄弟一直感情很深,想起哥哥苏辙感慨万千,便当场替哥哥补写了这首诗,于是全诗便如下:

苏东坡十大绝句(海南人不该忘记的一首七律)(4)

《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这首七律,只有颈联是苏轼写的,其它三联都是苏辙之笔。个人觉得从诗作本身的水平来看,苏辙还是稍逊色了哥哥几分,若是苏轼自己填写应该会更出色些。不过这首诗却又是别具一格的,因为它既饱含着苏轼对海南学子的殷殷期望,又有苏辙对哥哥的怀念之情。

苏东坡十大绝句(海南人不该忘记的一首七律)(5)

travel destinations

在诗的前两联,苏辙用茅屋间的异芳、古诸姜等典故来形容海南学子,4句中一句一典故,写得颇有深度。而从对仗的工整度来看,苏辙这两句也挺完美。颈联也就是苏轼的原句,个人觉得颇有气势。沧海对白袍是以物对人,断地脉对破天荒,大气磅礴,颇有感染力。最后两句是苏辙写的,既夸了眼前的海南学子,也对哥哥的眼力十分佩服。

苏东坡十大绝句(海南人不该忘记的一首七律)(6)

2019年1月8日拍摄于泰国普吉岛奈涵海滩旁一个不知名的海滩ao song

苏辙是最懂苏轼的人,所以他才会替哥哥补诗。这首诗中没有千古名句,也没有高级的字眼,却流传至今,惊艳了900多年,原因就在于诗中包含着的文人情怀。苏轼在朝堂位不高,为何在北宋却有那么大影响力?这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苏轼不但有才,而且还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哪怕身在天涯海角的儋州,他也一样能有所作为。这首诗海南人不该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