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缺乏温度的大学不是好大学。
什么是大学的温度?这也许很难用概念和理论予以清晰诠释,我们用一个真实的故事进行回答。2017年,甘肃定西残疾考生魏祥致信录取他的清华大学,希望学校能体恤他身体残疾所带来的生活不便,安排一间陋舍,以便求学时得到母亲的照顾。清华大学不仅满足了他的要求,学校老师还深情回信:“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以人为本心中有爱,情谊浓浓春风化雨,这就是大学的“温度”。
什么才是一名好老师?对于老师而言,这样的命题,不能仅仅成为站上讲台初执教鞭时的扪心自问,更应成为一辈子的心灵考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育人更要育魂。牢记老师这个第一身份,不仅是要当好一名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学会当好一个爱的传递者。就像一位教育家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校园里,好老师一生都应该当好大学“温度”的传递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好老师,在讲坛上必须有人格魅力。老师只有以爱育人、以德服人、以行正人,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海明威说:“冰山在水面上很壮观,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下。”“有温度”的老师,她给人的博大、宽广,皆因她有无数的爱在默默播撒。荀子《劝学》云,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好老师是用心“教出来”的,是爱学生“爱出来”的,心里永远装着学生,学生也会永远装着你。
大学不是“造器”,而是“育人”。英国教育家纽曼曾在《大学的理想》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大学的目的在科学与哲学的发明,那么,我看不出大学为什么应该有学生。”在普遍热衷追求科研成果的当今高校,也许只当一个专门教书的老师会太平凡,平凡的可能找不出一点“亮色”。但如果讲台上真的能坚持做好每一个有“温度”的眼神、动作,也许这些都会变成师者课堂的“亮点”,成为师者人生的“亮色”。
有温度的大学才能孕育出一流的人才。有“温度”是老师最好的选择,是把自己交给学生;有“温度”是老师最好的课题,是把毕生献给讲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