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自古以来,古今中外有不少原本贫困的国家,依靠强国援助而得以实现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因此改善,国力快速增强,甚至还能成为发达国家。以色列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国家,位于地中海东南沿岸,国土面积以沙漠居多,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一向不和。靠着美国的强力支持,以色列不仅在中东地区有了一席之地,经济还得到了强势发展,如今已是不可小觑的中东强国。

阿尔巴尼亚和苏联闹翻(阿尔巴尼亚被苏联援助15年)(1)

▲以色列第三大城市海法

可是并非所有得到强国扶持的国家都能像以色列一样,国家实力都能有明显起色。历史上,也有一些国家虽有强国支援,却毫无斗志、不思进取,如同“扶不起的阿斗”,只知安稳度日,丝毫不为国家发展而谋划,因此国力依旧没有任何改变,整个国家仍处在又穷又弱的境地之中。其中的典型当属阿尔巴尼亚,该国先是得到苏联援助15年,后来我国又支援了整整20年,可即便如此,阿尔巴尼亚依旧是欧洲数一数二的穷国。

阿尔巴尼亚和苏联闹翻(阿尔巴尼亚被苏联援助15年)(2)

▲巴尔干半岛地图

阿尔巴尼亚,地处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与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黑山接壤,因地理位置特殊而素有“欧洲明灯”之称。阿尔巴尼亚首都为地拉那,国土面积约2.87万平方公里,人口仅286余万,是一个地狭人稀的小国。就一般情况而言,像阿尔巴尼亚这种经济体量极小的国家,只要背后有着强国支援,经济应该很快就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若是能够根据国情,及时适当地调整国家经济结构,那么国家经济就可以实现良性发展,假以时日就能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

阿尔巴尼亚和苏联闹翻(阿尔巴尼亚被苏联援助15年)(3)

▲老旧的地拉那市区

相比起世界上的其他小国,阿尔巴尼亚的运气非常不错,有两个大国提供着慷慨的经济及物资支持。第一个向阿尔巴尼亚伸出援助之手的大国是苏联。二战之后,苏联的国力迅猛发展,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 苏联不仅在军事方面颇为强悍,经济体量方面也远远超出一般国家。当时的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一心想着要扩大国际影响力和提高国际威望,于是希望自身势力能够进入巴尔干半岛,而阿尔巴尼亚就是苏联进入该半岛最好的一个跳板。因此阿尔巴尼亚自1946年建国起,苏联就开始对其倾注大量心血,在经济方面,苏联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充裕的发展资金;在工业方面,苏联先后派遣多位技术成熟的工人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并援建各种基础设施和多座工厂。因为有了苏联的援助,阿尔巴尼亚人在这十五年中的生活过得非常滋润,社会安定和谐。

阿尔巴尼亚和苏联闹翻(阿尔巴尼亚被苏联援助15年)(4)

▲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旧照

常言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不过阿尔巴尼亚却丝毫没有考虑过苏联方面帮助该国的动机。1961年,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增强,这一举动却让阿尔巴尼亚方面非常不满,双方因此反目,苏联政府遂直接宣布停止对阿尔巴尼亚援助,两国关系因此破裂。于是,阿尔巴尼亚主动向我国示好,加上我国正好与苏联关系恶化,面对这样的国际情形,我国决定对阿尔巴尼亚提供援助。在此期间,我国每年都会为阿尔巴尼亚提供各方面各行业的援助,不仅派出大量专家和工人为其修建公共设施,比如政府大楼、公路铁路及市政设施,还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甚至发放了不少低息贷款。

阿尔巴尼亚和苏联闹翻(阿尔巴尼亚被苏联援助15年)(5)

▲中阿友好宣传海报

面对中国友好的援助,阿尔巴尼亚人特地创作了一首歌来歌颂两国的友谊,名为《地拉那-北京》,我国人民为了投桃报李,也四处传唱着《北京-地拉那》。在我国援助阿尔巴尼亚的这段时间里,当地人的日子过得非常惬意,甚至比苏联援助时期日子过得更加舒服。遗憾的是,由于阿尔巴尼亚政府和人民不思进取,国内经济在此期间却一直停滞不前。当初为支援阿尔巴尼亚,我国十分慷慨,国内生产出的许多高品质特种钢材都舍不得自己用,全部支援阿尔巴尼亚用于国内建设。然而阿尔巴尼亚却把这些良好的工业材料用来做电线杆,没有丝毫的爱惜。不仅如此,我国支援的很多珍贵材料,全都堆在政府库房里,一直不曾使用,实在白费了我国的一片好心。

阿尔巴尼亚和苏联闹翻(阿尔巴尼亚被苏联援助15年)(6)

▲地拉那街头行人

说起来,或许正是因为有着强国提供大量援助,阿尔巴尼亚政府完全不需要操心如何发展经济和规划未来,阿尔巴尼亚人因为长时间享受着别国援助,一直都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所以也从未考虑过要努力工作,更不用说是创新创业了,因此也越发好逸恶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国内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便暂时停止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没想到,阿尔巴尼亚方面立马翻脸,与我国交恶,还在联合国中不断排挤我国。如今已经过去四十年,阿尔巴尼亚的国内状况几乎没有任何本质改变,国民贪图安逸,心中毫无抱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成为了全欧洲的传销“老巢”,人均收入在富庶的欧洲国家中处于垫底水平。对此,世人常常嘲笑阿尔巴尼亚是“点不亮的欧洲明灯”。

参考资料:

《列国志:阿尔巴尼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