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王朝大梁虽是虚构的时空,但它糅合的谋士策划、权力纷争、帝王之术乃至治国理想等,都有着实实在在的历史渊源。

萧庭生与梁帝(深谙帝王术的梁帝萧选)(1)

全剧也成功塑造了两种不同的帝王类型:一是信奉阴诡权术的梁帝萧选;二是道、术兼用的后继之君萧景琰

一、:萧选对帝王之术难以割舍

一个人最难以割舍的性情、习惯,往往源于刻骨铭心的经历。对于亲情、友谊、忠诚等一概不信的梁帝萧选,之所以对积极制衡、消极治国的权术深信不疑,既出于避免重蹈皇子借势夺位覆辙的考虑,也有他对“权术治国”效果盲目迷信的原因

萧庭生与梁帝(深谙帝王术的梁帝萧选)(2)

不可否认,萧选虽然生性多疑、好大喜功,但并不昏庸无能,尤其是他对制约平衡之术的娴熟运用,使其在位期间的大梁朝局保持了稳定:

萧庭生与梁帝(深谙帝王术的梁帝萧选)(3)

萧庭生与梁帝(深谙帝王术的梁帝萧选)(4)

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萧选帝王术收获的恶果

不过,虽然萧选的制衡之术让朝局维持了表面上的平静,但由于他过于看重“统治”而忽略“治理”,大梁国势非但没有蒸蒸日上,反而呈现出日渐衰微的苗头

萧庭生与梁帝(深谙帝王术的梁帝萧选)(5)

萧庭生与梁帝(深谙帝王术的梁帝萧选)(6)

萧选治下的大梁不盛反衰,证明了他权术为体治国思想的失败自古以来,只有富国裕民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尽管倚重权术能够确保一时风平浪静,但潜流汹涌的利益争夺却一刻未休。一旦兵凶战危,其弊端便会显露无疑。

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选晚年“道”与“术”双双失守

萧选之所以信奉帝王术,根本目的便是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崇。孰料“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易也”,他失败的根本原因正在于“道”的缺失,在于不近贤臣、不修德政而导致的朝廷上下人心转向。

萧庭生与梁帝(深谙帝王术的梁帝萧选)(7)

与此同时,晚年萧选在他曾经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术”的方面,也屡屡放松,如前往九安山祭祖,未对周边兵力防卫作必要部署,致使誉王叛军长驱直入;靖王加封太子后,未再扶持皇子或重臣加以制约,最终败在令人刮目相看的萧景琰,及其联络的众臣逼宫之下。

萧选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只凭权术、不施德政必将走向失败的历史规律,倡导了道、术并用的治国理念。

萧庭生与梁帝(深谙帝王术的梁帝萧选)(8)

结语:“打亲情牌”的无情之人

“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萧选的最终结局无疑是悲哀的。在他与梅长苏的单独谈话尾声,他的一段台词颇为动人:

林燮辅佐朕十年,你母亲晋阳更是朕的亲妹妹呀!朕抱过你,带你骑过马,带着你放过风筝,你记得吗?

一个最无情冷酷的帝王,竟在走投无路之际,用这样近乎“打亲情牌”的方式,企图得到宽容谅解。可他当时肯定没想到,自己当年冤杀功臣、逼死亲人之时,又何尝体念过这般脉脉的温情?

萧庭生与梁帝(深谙帝王术的梁帝萧选)(9)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帝王将相,概莫如是。

#影视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