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这本书。

关于这句话的解读历来是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这句话表达了对女性的歧视,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对于这句话不能望文生义,要联系《论语》这本书的语境去理解,近代学者钱穆就认为"女子与小人"应该理解为"妾侍和奴仆",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同时代的李泽厚先生的支持。

这一观点的来源,出自于宋代大儒朱熹的《论语集注》,这位理学宗师首次将"女子与小人"注解为"臣妾",不同于汉唐以来的诸多注解版本。

孔子立身处世之道(古语云)(1)

《汉纪》里的荀悦曾经引述论语中的这句话,驳斥小人就和女子一样,"性不安于道,智不周于物",实在"难养也"。《后汉书》里面记载的杨震,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清廉的名臣,他也曾经通过郑严公和母亲的故事,来阐明"妇人不得与于政事"的道理,把女人和奸佞放在同一位置。

无独有偶,东汉的另一名臣爰延也有同样的观点,他引述的是汉武帝和幸臣李延年以及韩嫣的故事,而后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并且做了评价"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后世做出警戒"盖圣人之明戒也!"上述这些人对"难养也"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一类,就是鲜明地表达了对女子的歧视。

孔子立身处世之道(古语云)(2)

而后很多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虽然意味有所不同,但是始终没有走出对女性歧视这一范围。西晋时期,注释《春秋左传》的杜预表明"女德无极,妇怨无终",很显然这句话是直接脱胎于之前对孔子那句话理解的。《世说新语》里面所记载的一些故事也往往把女子和小人等同起来。

到了皇侃的《论语义疏》,就直接把"女子小人"同"君子"对立起来了。不仅如此,到了唐代,《法苑珠林》还借孔子之言,表达了佛教对女性的歧视,诗人白居易同样将"女子"归为"小人"一类。

孔子立身处世之道(古语云)(3)

这一观点到了宋代,才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北宋的《论语注疏》强调地指出了这里的"女子"不是全部女性,而是部分女性,这是一个非常进步的观点。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论语集注》才将"女子与小人"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到"臣妾"也就是家中"奴仆侍妾"的范围,而后根据理学的"三纲五常",引申出"庄以莅之,慈以畜之"的说法,明显是带有理学目的。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从汉唐时期到两宋时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明显地随着当时的儒学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孔子立身处世之道(古语云)(4)

宋朝以后,"难养也"这句话的侧重点不再是女子与小人的地位是否与君子对立,而是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不再谈论各自的地位如何,转而谈论如何摆正各自的地位。这一点显然是受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思想影响的。

孔子立身处世之道(古语云)(5)

清代方苞编选《四书文》,特意收入了多种说法,着重强调的是处理远近、亲疏、上下的关系。到了乾隆皇帝,"难养也"这句话就彻底变成了"治国平天下"的那一套了,这也是理学之后《大学》地位提升的影响。清代以来,现代学者对于这句话的争论,还逃不出以上两种范畴。

孔子立身处世之道(古语云)(6)

"妇女能顶半边天",就算是圣人说的话,也不一定完全都对。到底如何去理解孔子说的这句话呢?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