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朵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马兰梦想的家园?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马兰梦想的家园(我永远的精神高地)

马兰梦想的家园

“有一朵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

在大西北烟波浩渺的戈壁、新疆“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腹地,马兰核试验基地是那延绵数千公里的荒漠中唯一的一片绿洲。基地中有一颗老榆树,有个特殊的名字——“夫妻树”。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是当年马兰人的铁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某部工程师王茹芝接到组织命令,立即秘密前往罗布泊参与核试验。面对丈夫,她淡淡的说要出一趟差,归期未知,而同样进行科研工作的丈夫张相麟听后,也只是嘱咐她务必照顾好自己。不久后,张相麟同样接到通知,秘密奔赴边疆。几个月的时间里,两人同时夜以继日的忙于实验,并不知心心念念的家人就在身边。

直到有一天,王茹芝在老榆树下等车,恰巧偶遇搬运器材的张相麟经过。几个月的思念,竟是咫尺天涯的并肩战斗与彼此守护,两人相拥而泣。指挥我国首次核试验的张爱萍将军听说后,把这棵老榆树起名为“夫妻树”,60多年来,它见证了一代代马兰人为国防建设的付出。如今,“夫妻树”依然树冠浓密,傲然挺立。

“我这辈子,好像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生前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到。听父亲讲,在马兰烈士陵园里,长眠着400多位革命英雄,有的人来了,便是一辈子再没能回家。就像马兰人自己说的,这里的辉煌和光荣属于每一个埋头苦干的英雄,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烈士陵园纪念碑上的碑文写道:安葬在这里的人们,是为创造惊天动地事业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有的在试验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离世,还有的是为支持这项事业而长眠在这里的父老妻儿……

1988年初夏,我的父亲选择从军入伍。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选择了离家三千公里以外的地方——新疆马兰,去了这个在中国版图上找不到,也没有人知道的地方。16岁的父亲也不会想到,这里会成为他几十年军旅生涯的起点,成为他从军梦想的摇篮。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1996年,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顺利结束,遮天蔽日的风沙也丝毫阻挡不了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的年轻士兵,我的父亲有幸一起参与并见证了这一惊天动地的历史瞬间,他们付出的青春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核试验结束后,这群年轻人选择继续驻守在这片土地,新疆的风沙是极其可怕的,是可以“杀人”的,但是这山上就是再苦,也总得有人守着,我的父亲在付出了青春后,选择继续付出自己的未来,守护祖国的未来。正如一代代马兰人一样,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愿为事业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我的童年是个“秘密”,那时母亲告诉我,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不可以跟别人说,我不理解,更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一年半载都不回家,生病倒成了我喜欢的事,因为那时我便可以仗着自己生病,哭闹让父亲回来,小时候我的脑海里,似乎只有军人一种职业,上班是骑自行车的,起床和睡觉是有号角声的,但是我并不喜欢这种生活,我认为这些是导致父亲不能陪我的原因,那时的我太小理解不了人为什么要为大家舍小家,只是自私的想让父亲回来。

高考后,我的唯一报考的志愿是军校。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我为我能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而感到骄傲。吾辈正值青年,更因在时代的洪流中担负起将老一辈的红色血脉传承下去的责任,为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一切的转折,都在我离开马兰基地的那一年。那天,父亲带着我走遍了整个马兰,更去了这些年他在山上工作的各个站点,那些他流过汗甚至流过血的地方,讲述了这些地方如何从一片荒芜演变至今,讲述了他在这里付出的几十年。马兰花是父亲送我的离别礼物:“要做一朵坚强的马兰花,不止在基地盛开,更在你的未来盛开。”到了离开之时我才发现,其实我是十分热爱这片土地的,那一个个站点让我明白“夫妻树”的意义,一声声号角让我悟透了马兰精神。

如今的马兰,已经“正大光明”地出现在报纸及电视报道中,在那座保密小城中付出一生的英雄也终于可以被世人所知悉。曾有作家这样描述马兰人:他们的成就震撼了世界,而他们自己默默无闻;他们以毕生的青春、智慧、热血培育出丰硕成果,却从不炫耀自己花朵的芬芳。

马兰,血脉永存,丰碑不朽,我永远的精神高地!

(朱浚榕)

来源:国防时报

编辑:十二

编审:王舒涵

国防时报新闻中心 202896015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