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东晋陶渊明大家都知道,他写的《桃花源记》在初中时也都背过。但,今天我要说的可能会颠覆你以往的认知。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看似描述了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讲述了陶渊明对生活的向往,但是,我如果说,桃花源,其实是渔夫入亡魂世界的故事。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接着往下看。

首先第一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这里说的是两岸数百步之内全是桃树,桃树是干什么的,想必不用多说,在古代,那都是辟邪驱鬼所用。寻常人家怎么会种如此之多的桃树呢?在联想桃树盛开的的季节是不是在清明前后?清明节是干什么的?是祭祀先人的.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感到后背发冷?且陶渊明喜爱菊花,他大可用菊花描写世外仙地。

桃花源记其实是墓地(桃花源记讲的是死人的墓地)(1)

接着第二句:“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兴数十步,豁然开朗。”渔夫从口入,一开始过道十分狭窄,走了数十步 豁然开朗。根据《大汉原陵密藏经》记载魏晋时期为了防止盗墓贼盗墓,把陵墓修建的前窄后宽的形式,古时人们大多信风水一说,绝不会修建成这样,渔夫走的条路,不正如墓道无二?

第三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数”。古代的房屋大多是凌乱排放的,更何况在这大山之中,不过,古代坟墓排放十分整齐、规整。而这周围良田、桑竹依山傍水,这不更想墓地?

更何况在古代桑竹和桃树一样都是辟邪驱鬼所用。

第四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首先,阡陌这两个字就不对劲,如果我们去百度搜索下,就会发现阡陌二字除了可以解释为田间小路,也可以是通往墓地的道路。

桃花源记其实是墓地(桃花源记讲的是死人的墓地)(2)

第五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里说到这里的人和外界的穿着一样,而哪老人说他们自秦朝避乱开始居住在此,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哪问题来了,他们几百年都不出桃花源他们的服饰有怎会和外界一样?只有一种解释,是他们的后人烧给他们的。

第六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文中说他们为躲避战乱从秦朝开始在此居住,哪桃花源现在有多少人?文章中有一个字——邑。有史料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九夫指的是900亩地,四井则为3600亩,人口数量不多,那么,他们是如何繁衍生息的呢?一个种族想要不断的扩大就要不断与外界通婚 不然,就会出现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后果 ,文中说他们是为躲避战乱,即是躲避战乱,定不会带大量牲畜,所以上文渔夫所吃鸡鸭从何而来?——定是后人供奉的祭品。

这里有一点说不通,前文说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那就说明他们应该是没有后人的,那是谁,给他们上供呢?

第七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大家抢着让渔夫去自家做客,并让他讲解外界的事。这就有些说不通了,既然他们对外界之事如此感兴趣那为什么尽五百年就没有一个人到外界呢?恐怕是那一大片桃花吧!桃树本就有驱邪的作用,他们自是出不去了。还有一个疑点,文中讲到“停数日辞去”桃花源那么美好,他为什么离去?是不是渔夫发现了什么不对?可能有些人会说,他是想把家人也接到此处。我们接着来解析看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看似平常的一句话,细读后会发现逻辑不通。如果桃花源中人怕真相暴露 为什么要留渔夫在此做客?

桃花源记其实是墓地(桃花源记讲的是死人的墓地)(3)

第八句:“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携太守,说如此,太守及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致,遂迷,不复得路。”他来时迷路,走时却处处做记号。渔夫回来后直接见了太守,说明,他可能察觉到了不对。太守派人去找寻,但没有找到所在。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未果,寻病终,后随无问津者。这讲的是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没有找到,回来不就就病逝了。这,就是关键所在了。

事情会不会是这样的,其实,最早到桃花源的人已经死了,但因为有桃树林镇着他们出不去,所以诱骗一些人来此 把消息传递出去,便有源源不断的人来此了 而后 ,不就病逝,死后来到桃花源,他们的后人便会供奉祭品,他们就会有食物。渔夫只是一个传递消息的棋子,桃花源的人需要他把信息传递出去。而现在的祭品的、衣物都是如刘子骥这样的后人供奉的呢?看到这里是不是细思极恐呢?

先赞后看好习惯,点个赞再走吧!

感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