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1)

“也读点书”

每个月第二周,“也读点书”栏目都会如约而至,欢迎各位读者交流切磋。本期“也读点书”由毛&让(编辑,尚在形式与可能性之间游离)来为大家荐书。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2)

©《德州巴黎》电影剧照

没有点毛病,简直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过分依赖咖啡和酒精,孤独,抑郁,只相信数据,在excel和ppt中消磨志气,崇拜“民主”“科学”“幸福”“安逸”等各种现代理念……种种娇贵、流行的现代病,得治。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3)下面,就由文景最懂哲学的编辑毛&让为大家介绍几本“治疗书”

这是“也读点书”的第18

—Vol.18—

治疗不是从所谓的“病态”回归所谓的“正常”——因为我不认可一种绝对的“正常”状态,也不认为病态有什么不好——而是使我们不固着于某一病征,由此突破并拓展我们自身的界限,使我们通往新的可能性。

所以我在这里推荐几本“治疗”的书,更多的意思是想能拓展大家面对世界的可能性,而非把大家拉回“正常”之中。况且读书是否能真的起到治疗效果?只能说,对有的人可以,对有的人不行,有时可以,有时不行。

01治咖啡、茶、酒精成瘾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4)

论现代兴奋剂

[法]巴尔扎克 著

甘佳平 译

译林出版社

让我们的治疗从感官开始。

相信在巴尔扎克讨论的几样现代“瘾品”中,你难免会对其中的至少一项上瘾:酒精、糖、茶、咖啡、烟草(喝奶茶的朋友注意“糖”那一项)。巴尔扎克描述了这些“过度的享乐”给人带来的感受及其后果。

这书中文书名虽有个“论”字,但完全不像论文那样严肃与难读。巴尔扎克把自己的感官感受和听到的奇闻异事都融到这本小书里。他讲到自己第一次喝醉酒的感受,讲到三个分别只喝可可、咖啡和茶的死刑犯人的死相。而尤为生动与细致的,当数作者自己研制的,几种针对不同人,具有不同功效的咖啡做法——要知道,巴尔扎克自己就是个重度咖啡依赖者。

不知写到这些内容时巴尔扎克是不是正好饮着咖啡兴奋过了头,他在书中对“现代兴奋剂”各种对身体与精神的败坏进行了抨击,这看来倒成了一种反讽。毕竟前一阵有个比较火的新闻说,有个老奶奶抽烟喝酒不运动,九十多岁了身体还好,而各种养生专家五六十岁就去世了……等等,说好的“治疗”呢?

推荐搭配使用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5)

上瘾五百年

[美]戴维·考特莱特 著

薛绚 译

中信出版社

02

治不会爱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6)

爱的艺术

[美]艾里希·弗洛姆 著

刘福堂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感官之后,是情感。

身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多少会自认为在心理状态上出了什么问题。焦虑、孤独、空虚、抑郁……大概也有不少人觉得,自己“不会再爱”了,丧失了爱的冲动与能力。

精神分析的产生背景,恰恰就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心理状态,或者说心理“病态”。很多精神分析家的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7)关注点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精神病人,而是拓展到广大社会中人的生活状况,其目的,多少都在于对现代人的种种心理状态进行治疗。

著名精神分析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探讨的是爱与如何去爱的问题。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艺,而非仅凭冲动的行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流行着各种“虚伪的爱”,使我们逐渐丧失真正的爱的能力。唯有先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才能成功地去爱。弗洛姆如是说道。

不知弗洛姆如此健康、正派的形象,合不合大家的胃口。至少我不是很喜欢。不过广大读者口味各不相同,弗洛姆对于我们对情感的理解,还是有着很大启发与匡正作用的。

推荐搭配使用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8)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美]卡伦·霍尼 著

冯川 译

译林出版社

03治不会run数据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9)

驯服偶然

[加]伊恩·哈金 著

刘钢 译

商务印书馆

统计已然成为了当今学术研究的利器与“炫技”之工具。不光自然科学,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统计这一工具也在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当我听说有些中文系的朋友也开始做实验、跑数据的时候,尤其令人震惊——或许只是令我震惊。

不过这里要说明一下,阅读这本书,并不能让你学会如何使用统计。对于不会统计的朋友来说,读熟这本书,就可以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始质问跑数据的研究者:“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今天在研究中要用到统计学吗?

通过对本书所讲的统计学史的了解,不会跑数据的你,至少可以讲清楚统计学的来龙去脉,它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与发展,它背后体现着怎样的哲学理念,以此打消你本就不该有的不会统计的自卑感。“我不懂统计学,但我懂统计哲学与统计社会学。

推荐搭配使用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10)

实证的迷思

叶启政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04

治故弄玄虚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11)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德]叔本华 著

石冲白 译

商务印书馆

社交媒体的时代,人人都想争当意见领袖。更有甚者,追求鸿篇大论起来,以别人看不懂为上。

治疗此类不会好好说话的病,不如来看世间最深奥的思想者如何表达他自己。提起哲学理论,或者提起论文,这二者在某些人的脑海中引起的感觉是很相似的。哲学文本,首先给人的印象是:难读。同样,论文给人的感觉则是,枯燥,佶屈聱牙,不好好说话。两者合在一起,哲学论文,就更是如此了。

但叔本华这时就要亲自以他的哲学论文来反驳你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部(虽然厚但)流畅、优美的哲学书。叔本华的文字也如尼采、弗洛伊德等人一样,有“美文”之誉——弗洛伊德可是拿过歌德奖的,尼采则称自己和某人(好像是海涅)将德语带到了最高水准。他们一同证明了,伟大的思想是可以用优美的文字承载的,不必都像康德、黑格尔那样艰深、晦涩。

说起黑格尔,叔本华读他也头疼不已,在文章中四处逮着机会就把黑格尔讽刺一番。如果你黑格尔读多了,不妨也看看叔本华,在意志的痛苦与虚无之中体验哲学之优美。

推荐搭配使用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12)

时间与自由意志

[法]柏格森 著

吴士栋 译

商务印书馆

05治急功近利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13)

科学作为天职

[德]马克斯·韦伯 等 著

李猛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每位决心投身于学术研究,却还涉学术圈未深的青年,每位在学术工作中奋斗、挣扎,仍留有一丝理想或者理想已然逝去的学术研究者,或者其他正投身于、或即将投身自己喜欢且具有意义的事业中的有志青年,都应该看一看韦伯的《科学作为天职》。

韦伯在这篇演讲中,虽然直接面对即将踏入学术生涯的学生们,讲述现代学者的处境与学术研究的价值,但其他行业者同样可以受益。韦伯描述的状况,直到今天,仍旧是学术中人面对的、给他们带来巨大心理焦虑的问题。

试想,作为学术工作者的你,勤奋、努力,朝着可观的学术成就慢慢前进,但眼瞧着另一位同事,资质平庸,毫无学术创见,却凭借极力钻营、谄媚与拉帮结派步步高升,这时,你是什么心情?

再试想,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就已过时,被后人超越,个人的渺小永远无法挽学术大潮之狂澜,有所成就的荣誉感与对名扬后世的希望全都破灭,你的学术理想又用什么来继续支撑?

再设想,在日趋“美国化”的学术“生产机制”中,你整日陷在论文发表、评职称之中,忙得不可开交,而所谓的“追求真理”,抑或抛开浮躁,潜下心来认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研究都变得不再可能,此时的你在晋升与喜好之间会如何抉择?

面对学术研究的理想与价值的问题,韦伯首先要给读者当头一锤,先用“运气”“无意义”等等状态将你敲入绝望与虚无之中。毕竟,“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随后,秉持着德国浪漫主义精神气质的韦伯,让你做出选择。如果不愿逃避或自欺欺人,那就来一场悲剧式的、尼采式的赌博吧:以一种无畏的胆识投身,将命运一掷。

韦伯的这剂药夹杂着生之苦楚与荒诞之虚无,胆怯者切勿服用。

推荐搭配使用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14)

知识分子的背叛

[法]朱利安·班达 著

佘碧平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06

治盲目信仰各种理念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15)

乔姆斯基、福柯论辩录

[法] 米歇尔·福柯、[美] 诺姆·乔姆斯基 著

刘玉红 译

漓江出版社

福柯,正如他推崇的“3M”——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一样,也是一位“怀疑大师”。

“怀疑性”这一点,是我非常看重的。实际上,从苏格拉底开始,到笛卡尔、休谟,再到尼采、福柯,有一批伟大的哲学家都是对看似坚固、无需证明的东西提出质疑者。我对哲学的理解,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对最坚固的事物或理念的质疑,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界限的突破与推进。从城邦的道德基础,到主体的感知觉,再到因果律,最后到尼采和福柯这里,他们质疑的是一系列“现代理念”。

在这场著名的世纪之辩中,乔姆斯基就被福柯当成了“现代理念”的靶子,进行略带嘲笑的批评。乔姆斯基是康德式“先验观念”与人类共同本质的代言人,深信一些东西是普遍的,在所有人心中有着同样的基础:从天赋知识/图式,到人性,到科学,再到公正与民主。这些理念,在福柯那里,统统都应置于怀疑之下。

如果愿意跟随怀疑式哲学家的指引,那么请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是否仔细思考过科学、民主、幸福、安逸……这些理念?当我们坚决拥护它们时,我们有没有审慎地思考过自己的信念?如果我们是经过思考的,那么我们给出的理由,真的是确凿的吗?这些理由背后隐藏的,真的不是我们的某种被掩饰着的私人情感吗?对于哲人来说,如苏格拉底那句著名的格言,“未加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不过,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脚下没有坚实基础的生命怎能承受这种轻?眩晕是难免的。怀疑是一剂毒药,要慎用。

推荐搭配使用

一读再读的书单分享(得治也读点书vol.18)(16)

善恶的彼岸

[德]尼采 著

赵千帆 译

商务印书馆

END

这是“也读点书”的第18期

—Vol.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