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的故事,古人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子孙好,名字很重要!

取名如取命

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大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

晋穆侯这个哥们,有点意思,都是在战争时期生了小孩,一个叫仇,一个叫成师。大儿子叫仇,是因为当时条之战,晋国输了,所以儿子就叫仇,大家有没有想起一个人,叫寤生,也就是我们知道的郑庄公,都是父母自己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就将这反映到小孩的名字上面。另外一个叫成师,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打了胜仗。

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当时的郑国大夫师服,就对这件事情发表了自己的意思,第一为异哉,这种取名字的方法,确实会比较奇怪;第二,认为是乱的先兆,结果如何?

乱世兄弟大儿子:晋文侯——名君

左传适合什么人读(读左传名字要好好取)(1)

晋文侯

杜注: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东徙,晋文侯、郑武王左右王室,故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公子仇,还是晋国比较杰出的君王,在位34年,东迁,晋国与郑国是周平王的大功臣,可是他子孙出大问题了,不是跑路了,就是被杀死了!

晋昭侯——弑

弑;国家分裂。从他开始,晋国相当是分裂了,分成翼和曲沃。

自己在位,差不多九年的时候,被晋国大夫潘父杀死,想将桓叔从曲沃接来翼当王,没有成功,晋人共同立了其子平,即晋孝侯。

晋孝侯——被杀

在位15年,被曲沃庄公杀死。翼人立其弟弟鄂侯。

晋鄂侯郄——跑路了

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晋国事始见于此。又是庄伯!!!

鄂侯逃到了随地(山西介休)。

哀侯——被杀

听这个名字就知道结果不好。周桓王给他封的王,当然他也不是周室的首选,是因为曲沃庄伯背叛了周室,他作为他选被立,如果说昭侯国家分裂了,而到哀侯就更悲惨了,这时的晋国相当于三个君王,分别为曲沃庄伯、鄂侯、哀侯。

在位第九年,被曲沃武公杀死。

小儿子:桓叔成师

名字里面有个成,结果还是不错的,整个一支发展得还是不错的,虽然自己没有比过哥哥,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只有辈分的原因,他也没有办法继承。

这里面也有个小插曲,桓叔在当时的晋国也是有威望,虽然自己只是在曲沃,当时的国都是在翼,但也是有很多人来投奔他的。当自己的侄子晋昭侯被杀时,就是想把他接来继承王位,结果没有成功。可能是好事多磨,仅两代人还是搞定了晋国。

曲沃庄伯

桓叔的儿子,从谥号来看,至少这个哥们好战争。因为谥号庄的意义中大部分与战争有关“

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

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

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履正为庄。

果不其然,庄伯杀死了晋孝侯,相当于将自己的侄子杀死了,“多么可怕的伯伯!!!”可怜的孝侯,还是在自己的地盘被人杀死了!!!

曲沃武公

左传适合什么人读(读左传名字要好好取)(2)

晋武公

这个哥们,从谥号上看,就知道肯定比自己老爹更牛,单字一个“武”。有武必有文,是的,他的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重耳。可见成师这一支,相对他哥来说,还是相当的给力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武公将哀侯杀死了,从辈分上讲,也是相当于将自己的侄子杀死了,“多么可怕的伯伯!!!”

此时,从势力的角度来说,他已经掌握主动权,在晋国影响力很大了,反倒是晋君已经没有啥号召力了。之后杀死晋小子侯、晋侯缗已经是必然的事情。

还有一点,他和他老爸比较像的,父子俩都分别的周室,干仗,如果可以早点与周室搞好关系,没准早就更合法化地当上晋君了。

当武力到达一点程度时,也要寻找合法化,公元前678年,武公并以珍宝贿赂周釐王,周釐王便封其为晋国国君,列位诸侯。

乱世的忠义

左传适合什么人读(读左传名字要好好取)(3)

纪念去世的“关二爷”

话说武公将哀侯杀死了,可怕的“伯伯”!这件事出现了一名义士:栾共子。

他是栾宾之子,辅佐晋哀侯,这一点很有意思。

栾宾,他辅佐桓叔成师,而他却选择去辅佐晋哀侯,相当于是老爹站队于弟弟桓叔,而自己站队于哥哥公子仇。是不是有点像三国里的诸葛家族,三兄弟分别在三个势力里任职。

抛开这种站队,如果视为站队,这个哥们也是生死信仰了,当被曲沃武公(桓叔成师的孙子)抓住,武公一定知道他的老爹和自己爷爷的关系,所以武公这么说“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卿,制晋国之政”。

《国语-晋语》中这么记载“共子辞而死之。”

乱世中的忠义,虽然短暂的君臣一场,但“辞而死之”,晋哀侯哀而不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