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称得上博大精深的,当首推《周易》按有关说法“群经之首,民俗之源,百家之脉,万法之宗”华夏思想的源头,中国哲学之鼻祖,甚至是民族文化的先河,炎黄语言的先声据有人统计,古今有书名可考的易学著作,约有六千多种,传世的本子也有三千多种著述之浩瀚,名人之众多,概莫能属,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名人来谈周易?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来谈周易(我再说说周易)

名人来谈周易

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称得上博大精深的,当首推《周易》。按有关说法“群经之首,民俗之源,百家之脉,万法之宗。”华夏思想的源头,中国哲学之鼻祖,甚至是民族文化的先河,炎黄语言的先声。据有人统计,古今有书名可考的易学著作,约有六千多种,传世的本子也有三千多种。著述之浩瀚,名人之众多,概莫能属。

《周易》源头比较早,成书的时间也比较长。前人讲“易历三圣”。传说是经历了伏義、黄帝、周文王三个圣人创制。《系辞传》里讲“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受河图花纹的启示,画出了八卦,历经神农、黄帝到周“文王囚而演易”,最后成为了完本。

当下,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两种思潮。一种认为《周易》是一本万能的书,社会运行的所有事端、演进,在《周易》中都可以找到出处和佐证;另一种观点认为,《周易》即没有科学性对现实也没有什么指导意义,进而得出“中国之所以落后”皆因《周易》,它就是一本宣传封建迷信,阻碍人们思维进步的算卦的书。中国不乏这方面的研究者,终有定论。依我个人看法,唯我所用,就是好的,不唯我所用,弃之又何妨,大可不必以一己之见而封住别人的嘴。

实是求事地讲《周易》没有很强的科学性,也不是讨论哲学的专业书,它只不过在其卦象中展示或者说蕴涵了科学的萌芽及哲学意义。反之,一味强调它是一部算卦的书,也有失公允。从根本上讲《周易》是一部立道设教的书。从古至今,人们的普遍共识都认为伏義始制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都是为了治天下,正因为如此,历代统治者才将其立为群经之首,方法之源,一直被当成一部不朽的经典。道是《周易》之体,卜是《周易》之用。

一个六爻卦按三才分,初、二是地位,三、四是人位,五、上是天位,二位为卑,五位是尊;初位士元、二位大夫、三位是公、四位诸候、五位为天子、上位是宗庙,我们常说“位登九五”、“九五之尊”就来自这里。研究《周易》的历代先贤中,集大成者要首推孔子、老子、鬼谷子。如果用一个字表述他们的思想,孔子讲“度”,老子讲“道”,鬼谷子讲“变”。孔子主要讲二、四位的事(比较笼统),即臣子和诸侯,主要观点就是“中庸”,我认为就是“度”,过犹不及,讲究平衡,用此来维护秩序,规范人的行为,体现了守旧和保守的一面;老子重点倾向是讲道。《周易》讲“一阴一阳谓之道,而老子说,道,非常道,阴阳是道,但我讲的道,不仅仅是阴阳,他更强调天子如何做,重于二、五位,“当位与不当位”,更追求“无为”和守中;鬼谷子讨论的是“变”,侧重于三、四爻的研究,因为它们是变卦的中心,始终可以组成新卦,不断演化,注重变革,奇谋异术。

如果我们把三位先贤的理论综合到一起,就是对《周易》的完整阐释,偏面地强调和推崇其中的一种理论,都不能准确地理解《周易》。如果从教育层面来说,孔子是普及教育(正规班),鬼谷子进行精英教育(吃小造),老子的学问普通人学不了,或者学了也没用,所以他不传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