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研究内容是填写申请书的重要环节,研究内容是研究设计的灵魂和主线。评审专家在审读申请书中的研究设计时,最关注的就是研究内容,写好研究内容会大大提升申请书的通过率。

   研究内容是对题目的细化和解释,是研究目标的具体化。研究内容阐明了研究者将对哪些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应该围绕研究目标来展开论述,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标具体安排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制订必须符合实际,一个研究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特定的研究保障条件下,只可能解决一定的问题,而不可能将所涉及的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所以研究者在论述研究内容的时候务必要符合实际。

  研究内容的填写要注意表述清晰,最常出现的错误就是研究者在申请课题的时候已经将研究的内容和存在问题的对策写得清清楚楚,这会使评审专家产生这种想法:“既然研究已经做完了,何必申报课题呢?”这样填写研究内容的申请书还占有一定比例。另一种填报的误区是把将来研究报告的目录全部展示出来,这一种填报方式并不能得到专家的认可,不建议这样写。

  教育课题一般应设置三至五项研究内容,各项研究内容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研究内容的撰写应符合研究的思路。撰写研究内容时常用的十个动词有描述、分析、探讨、揭示、阐明、构建、提出、探索、设计、变革。

  申报者在填写申请书的时候可以参照上述常用语句提示表,根据具体的研究题目来设定研究内容,十个内容不是都要写到,而是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取舍。

续上表

  使用方法举例:

  当设计一个单纯的调查研究“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则可以查阅上表来选择自己的研究内容。比如,首先描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其次,分析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分析出来的原因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对策。选定了这三项主要研究内容后,就应该针对每一项内容进行扩展描述,说明具体要如何研究。

  当研究题目为“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则查阅上表来选择研究内容:描述现有课程资源的现状,剖析师生对课程资源的需求,构建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设计或开发出一套理想的课程资源,验证课程资源是否得到了教师的需求,并修订新的课程资源。选定了上述五项主要研究内容后,就应该针对每一项内容进行扩展,描述具体要如何研究。

  专家视角:研究内容是否能够高度概括研究题目,研究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研究内容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研究题目与研究内容的关系:研究题目高度概括研究内容。

  表达方式:

  (1)……研究

  用三到五行文字阐述将如何研究这个内容,得出什么研究成果。

  (2)构建……模式(或其他关键词)

  用三到五行文字阐述将如何研究这个内容,得出什么研究成果。

  在撰写研究内容的时候,应该用序号明确地将不同研究内容分开,并用小标题高度概括研究内容,其后用三至五行文字阐述研究者将从何种视角、基于什么理论、针对哪些对象、运用何种方法等来研究这个研究内容,最后明确说出将得出什么研究成果。本例中是三项研究内容,当然也可以设置四五项研究内容,多于六项研究内容则略显多了。

  范例1:城镇化进程中薄弱学校改进研究

  (1)从多学科角度出发,研究城镇化对薄弱学校造成的多重影响。

从社会学族群融合的角度,探究城镇化诱发的社会分化与分层、群体区隔和融合等问题对薄弱学校发展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镇)产业结构调整对未来合格公民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的变化;从管理学的角度,探讨政府行为及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影响。

  (2)运用历史比较的分析框架,研究欧美的城镇化背景下薄弱学校改进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实施策略。

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稳步而循序渐进,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较为成功地保持了各个阶段、各个部分的适度紧张与平衡。在薄弱学校的改进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支持计划。选择欧美国家为个案,为我国的城镇化及薄弱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3)借助混合研究方法,研究当前城镇化背景下薄弱学校发展与改进的区域个案。

选取代表性的个案,深入剖析个案地区城镇化发展与薄弱学校改进的模式,深度描绘这些典型个案在面临城镇化发展挑战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出台了哪些政策法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对薄弱学校进行改造。在所选取个案地区和学校,调研利益相关人员,深入分析这些一线的行动者在实施薄弱学校改进的过程中,对有关措施的认知、行动和评价,从而提炼适合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薄弱学校改进模式。

  分析:三个研究内容分别是城镇化对薄弱学校造成的多重影响、欧美的城镇化背景下薄弱学校改进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实施策略、当前城镇化背景下薄弱学校发展与改进的区域个案。三个主要的研究内容能够支撑研究题目薄弱学校的改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这个主题,从表述上看,前两个用的是调查研究法,第三个使用了个案研究法,体现了混合研究方法的使用。每一段的第一句都是该段落的主题句,可以视为该研究的研究目标,其后段中内容是详细阐述这个研究内容包含了什么。

  范例2:小学生学科能力测评研究

  (1)小学生学科能力的理论建构

通过借鉴国际小学学科能力研究的成果,以及探讨学科能力的理论基础,建构学科能力的内在结构、影响因素、发展过程等理论。涉及两方面:

  一是小学生学科能力表现的国际比较研究。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芬兰以及OECD、国际教育局开展的学习质量与学生学业成就、课程标准等相关研究,把握国际小学生学科能力研究的趋势,为建立中国小学生学科能力表现的基本标准和评价指标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学科能力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小学生学科能力的知识论基础、课程教学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评价学基础。

  (2)我国小学生学科能力评价标准研制

选取我国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领域,根据各学科的本质与特殊性,研究小学生各学科能力的结构与标准,以及评价指标体系。

  (3)小学生学科能力的监测技术开发

重点研究小学生一般学科能力表现与学科具体能力表现的评价与检测策略,研制并修订测评工具,并建设配套的试题库,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提供相配套的学生作业样例等,初步建成小学生学科能力评价任务库、实施测评的数据库。

  (4)我国小学生学科能力的实证研究

运用测量工具检测小学生学科能力的现状并进行样本分析,了解我国小学学科能力发展水平,诊断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增强本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分析:第一个研究内容是理论建构,第二个研究内容是研制标准,第三个研究内容是开发检测技术,第四个研究内容是实证研究。四个内容围绕主题来开展,四个研究内容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能够支撑研究题目。这个申请书包含了四项研究内容,即每一段的首句也是主题句,这些主题句串联起来就可作为该研究的研究目标。

  范例3: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1)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广西为样本,对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分析说明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2)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

一是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激励机制研究,二是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制约机制研究,三是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保障机制研究。

  激励机制是调动管理活动主体积极性的一种机制,制约机制是保证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一种机制,保障机制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本研究强调以一定的运作方式联系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的各个部分,使之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使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具有良好的运作方式。

  分析:这个申请书的研究内容包含了两个研究内容,第一个研究内容为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的现状调查研究和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机制研究,第二个研究内容为培养机制中包含三个子机制的研究,即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

  范例4: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模式研究

  本研究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全面了解当前我国高中普职融通的现状、问题并深度分析其原因。

通过分层、分阶抽样,对我国东中西部、不同省份,城市与农村,重点与薄弱高中普职融通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并结合深度访谈、调阅地方及学校政策文本等多种形式,努力探寻普职融通的深层困境与体制障碍。

  (2)系统阐释我国高中普职融通模式构建的整体思路与区分维度。

从普职融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出发,根据普职融通过程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地位变更与身份变化,普职之间融通程度的高低,普职之间融通实施的难度大小等维度,来系统、整体性架构普职融通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3)高位设计我国高中普职融通的可行模式。

借鉴世界高中教育的改革经验和成功模式,在认真总结我国普职融通历史经验、客观了解普职融通现状和全面把握高中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高位并前瞻性筹划我国高中普职融通的主要模式。就本项目的前期研究来看,比较切实可行的融通模式主要有普职一体化模式(即综合高中)、校际转换模式和课程渗透模式,三者的融通程度依次由高到低,其实施难度也相应地从难到易。

  (4)集中探讨普职融通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及实施策略。

就每种模式在具体实施中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管理和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阐述,尤其基于每种模式的优劣分析,勾画出不同模式的适应区域和适用高中类型,以便于不同地方、不同高中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最佳模式。

  (5)针对性提出我国推进高中普职融通的政策建议。

从国家、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教育厅、高中等五个层面,就如何具体落实和推进普职融通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实施意见。

  分析:这个申请书写了五个研究内容,第一个是现状调查,第二个是构建高中普职融通模式的整体思路和区分维度,第三个是设计可行模式,第四个是运行机制和实施策略,第五个是政策建议,五项内容能够较好地支撑研究题目,将五项研究内容提取出来就成为该项研究的研究目标,主题句之后的内容详细地介绍了这个研究内容包含的具体内容。

  反例1:民汉合校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多样化发展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特长和学生需要,将学校课程设置为五大系列:一是生活技能系列。譬如,选择园林设计、家政服务、民族舞蹈、绘画、书法等作为生活技能校本课程。二是科技发明探索系列。譬如,天文地理观测、环境与资源、生物工程等作为科技发明探索校本课程。三是人文素养系列。譬如选择交际礼仪、中国民族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法制教育等为人文素养校本课程。四是运动与健康系列。譬如选择生存教育、心理咨询、健康保健、球类等为运动与健康校本课程。五是学科学习扩展系列。扩展基础学科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分析:申请者以开发校本课程代替研究内容,本质上是以研究的措施代替了研究的内容,就此课题而言,开发校本课程仅是研究的一个手段,他要研究的是民汉合校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多样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抑或是说校本课程的发展对学校多样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申报者填报的内容却是他所要开发的校本课程的内容。

  反例2:X省高校实习支教工作问题研究

  (1)实地调研,找出问题。对实习支教政策的管理机构(X省教育厅、X省部分高校)、执行机构(实习支教任务接收单位)、实习支教学生三个层面的相关人员,就X省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意义、成效等方面内容进行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对以上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找出实习支教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

  (2)组织讨论,寻求对策。针对已发现的实习支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课题组及邀请组外人员参加的研讨会,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分析:该申请书关于研究内容的论述的突出问题是将研究的措施、方法与研究内容混淆起来。第一段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三类人进行调查,分析出尚存的问题;第二段是针对问题,通过研讨会等方式提出对策。两个小标题的表述方式存在问题,类似于工作报告的口号式的表述方式。如果将第一个改为“剖析X省高校实习支教工作问题”和“提出促进X省高校实习支教工作发展的对策”,表述方式就合适了。  

  反例3:X省Y州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

  导言

  一、加强Y州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概念

  (二)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三)Y州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二、Y州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一) Y州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基本情况

  (二)Y州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评析

  (三) Y州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的影响

  2.生长环境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的影响

  3.学校环境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的影响

  三、加强Y州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

  1.以人为本

  2.民族文化整合教育

(二)构建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结束语

  分析:部分申报者将他所设计的研究报告的结构作为研究内容来描述,以为这样会让评审者觉得申报者对该课题的构思已经很成熟了。然而,这样的填写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第一,部分人会将第一部分包括前言、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一一列举,即便非要采取这种类似于文章列表的方式来描述研究内容,也是没有必要将上述内容一一列举。第二,这样列举研究目的的最大风险在于如此例所表现的第三部分关于对策的研究,研究者在申报阶段其实是尚未进行研究的阶段,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没有确定怎么能够提出研究的具体对策呢?如果研究对策都已经提出来了,给专家一种研究已经完成了的感觉。专家给已经完成了的课题通过评审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反例4: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1)创设客观情境,为学生提供易于学习的良好氛围。

  (2)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3)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意愿。

  (4)引导学习的选择性注意,使学生明确学习指向。

  (5)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建构新知识意义。

  (6)引发和指导应用练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迁移。

  (7)指导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能力。

  (8)指导评价反馈,提高学生自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分析:该段关于研究内容的描述为读者展示的是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研究的措施,而不是研究的内容。每一句的后半句都体现了该措施所起到的作用,类似于研究的意义,不需要出现在研究内容中。

课题方案论证写什么(课题论证-研究内容的写法)(1)

课题研究指南

,